1月21日,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眉山支部副主委、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包国容建议:尽快推进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城市创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眉山支部副主委、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包国容
包国容表示,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最近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在产教融合方面,四川省具备良好的基础。早在2021年,四川省被国务院评为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同年,国家遴选了第一批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宜宾市位列其中。2023年6月,在宜宾市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面向社会发布推广的50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中,四川省3例上榜,与浙江、广东一道,成为全国入选案例最多的省份之一。四川省不少地方也正努力在产教融合方面开展一些探索与实践。比如,眉山正在着力建好“集成、共享、开放”的产教融合联盟信息化平台,切实发挥联盟平台枢纽作用,积极促进会员沟通交流、资源信息共享和研究研发创新,协同链接各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推进科教融汇,完善职教体系;德阳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也是全国唯一拥有两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地级市,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德阳新征程中,职业教育一直发挥着先锋作用,依靠的便是“产教融合”一马当先。
“一个城市产教融合做的好不好,不在于职教的体量有多大、专业有多全,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得紧不紧,是否形成了良性互动。”包国容建议,在四川省尽快开展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城市创建工作,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她认为,一是探索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对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快促进四川省各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支持校企共建企业校区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对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基地一次性容纳实习实训的学生数量为基数,按生均标准给予核拨建设经费。制定校企合作负面清单,与改善营商环境相关工作统筹考虑。完善国有企业考核管理办法,鼓励国有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产业、科技、文化、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把与职业学校合作成效作为资助企业各类重大计划的重要绩效考核指标,引导更多优质资源投入职业教育。
二是建设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设立科技专项,支持职业学校面向高端产业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面向行业需求重点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高端智库;支持校企协同攻关,聚焦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瞄准“卡脖子”应用技术,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研发成果,打造高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实施专项行动计划,推动职业学校对接服务“独角兽”企业。完善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债券融资、开发性金融等组合投融资支持,支持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设立产教融合基金。推动职业院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探索建设技术技能经验积累与共享系统。
三是做好产教融合重大项目。进一步做深做实做好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打破产教研部门壁垒,形成推进合力。以政府投入为主,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全国领先的生产性实训中心,力争建成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高水平技能团队建设计划,汇聚一批全球、全国顶尖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加速科技成果熟化和产业化。开展“引企入教”改革,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育人体系、产业牵引的专业体系和教育支撑的科研体系。鼓励制造业企业为新增先进产能和新上技术改造项目配套安排实训设施,鼓励有条件地建设现代学徒中心,作为“天府工匠”培养基地。培育有代表性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集团。(诸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