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举行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会。
“学院42名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雅水镇大龙村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团委教师柳雪晨对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介绍。
明确分工,助力青年成长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科技学院“科院情·励志行·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经过前期周密部署,将实践团划分为理论宣讲、乡村振兴、追寻红色基因、义务支教、美丽乡村、彩虹人生和劳动教育七支服务队。
实践团队员进入大龙村进行招生宣传
他们分工明确,有的队员在雅水镇大龙村合爱小学开展爱心支教活动,开设7个兴趣班走访157户人家招收122名学生;有的历经3个小时清扫了大龙村应田组到文化桥近3公里村道;有的以绘制海报、小品演出、短视频观看、电影展播等多种形式进入课堂、村寨、住户进行理论宣讲;有的挨家挨户为30位古稀老人拍摄照片并将照片无偿赠送给他们等;他们走上田间地头、走入社区园区、走进群众生活,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更应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真正做一个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人。”这是实践队队员焦程在十天的社会实践中最大的收获和感悟。
线上线下,彰显青年担当
在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中,实践队的成员不怕苦不怕累,在爱心支教的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经常准备上课的道具至凌晨;在合爱小学内绘制十米长的“美丽乡村”公益墙绘;在村寨较为明显的地方绘制森林防火、文明祭祀、爱护环境的宣传标语;走进菌菇生产基地,帮助村民把500株菌棒按照要求在棚内摆放整齐。
实践队成员帮助村民摆放菌棒
与此同时,宣传报道工作组的同学白天分成多个小组,随队报道,晚上回到学校撰稿、写推文、剪视频,将线上宣传同步进行,在十天的社会实践中,共计发布微信推文24篇,短视频17条,博文21条,总浏览量96.42万余次,扎实推进了科技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不断进取的探究精神,也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团委书记张耀赠说到。
学思践悟,牢记青年使命
展望党的百年征程,代代薪火相传。为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故事,为了学习老党员们不屈不挠、不怕艰辛的精神,感悟初心使命,实践队24位队员深入农村经过3天寻访,找到了大龙村石化州、杨应松等7位老党员和退伍军人,向他们送去关心和慰问。
石化州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77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与实践队队员们谈起在党经历时,他十分激动,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1969年,他在贵阳征召入伍。退伍后,任大龙村合爱公社民兵连长。在职期间,石化州一直秉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工作态度。“虽然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但我们依然将国家和党的伟大事业放在第一位,听党话、跟党走。”
实践团队员聆听老党员石化州的红色故事
拜别石化州爷爷之际,他勉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栋梁之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此次聆听老党员讲故事,实践队队员李登友有很深的感触:“在石爷爷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说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我的眼中泛起泪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学习老党员身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牢记青年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科技学院“科院情·励志行·中国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自2007年开始,至今已开展15年,15年间带领3万余名科院学子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前往独山县,丹寨县,遵义市,惠水县等贵州省贫困市县的20余地的乡村学校及特殊学校积极开展爱心支教、理论宣讲、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宋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