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双高”建设为契机,立足成渝双城谋发展、着眼纺织产业走出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行业前行的“生力军”;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产业升级的“推进器”;服务成渝双城和四川发展,建造地方发展的“续航站”,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轻纺特色鲜明、国际优势明显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
成都纺专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和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从“建专业”“育能手”“聚合力”三个方面着手,建造支撑地方发展的续航站。
“一建”——瞄准四川省和成渝双城经济圈重点产业建设六大特色专业群。
瞄准四川省重点发展产业,打造新材料、智能制造、服饰与时尚创意、贸易服务、文化旅游、轻工产品设计6大特色专业群,培养各行业具有良好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开展材料与科学工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开发推广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时尚服饰产品10余项,筹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文创产品设计创意中心,开发服务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以专业群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新发展。
“二育”——抓技能培训,育技术能手;抓基地建设,育致富项目。
一是以技能培训为抓手,培育技术能手。作为四川高职院校唯一的国家非遗技艺传承人研修计划承接单位,学校建设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构建特色培训课程包,近年开展蜀绣、羌绣等“非遗”培训18000余人次,研培学员作品出展“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等会议300余件,培养“绣娘”30余人,培养刺绣专业人才20余人,部分学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
二是以为基地建设抓手,培育致富项目。学校建成西南现代纺织技术等培训基地3个、特色培训团队5个,在“三州”等地建立乡村技能培训基地14个,培育乡村创业合作社7个,开展乡村规划项目2项、乡村环境美化项目1项。针对精准扶贫重点帮扶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等地区,学校建立“高校+支部+合作社”帮扶机制,开展农牧民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建立“金马”服饰品牌,开展扶贫地农特产品展销项目。2020年,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学校重点帮扶下成功脱贫。
“三聚力”——聚力“校地政行企”优势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创新高地。
一是“校地政行企”五方协同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整合百强企业丝丽雅集团、宜宾纺织产业强市、屏山最大纺纱园区的发展优势,构建“一城一校一园一企”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共投入资金1.33亿,立足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创新共育共享的产业服务模式和融合发展模式,将项目建设成为引领西部纤维先进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助力四川先进材料产业的发展。
二是“校地政行企”五方协同建设服务园区。学校服务宜宾市屏山县、南溪区等18个产业园区,直接参与3个国内园区和2个海外园区建设,为屏山县生物基纺织园区等多个产业园区进行整体规划。
三是“校地政行企”五方协同建设产学研创新高地。学校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浙江横村等地新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或平台9个,组建成都市蜀锦蜀绣大师联盟、成都市蜀锦产业联盟,校企共建共建蜀锦蜀绣产学研基地,2020年,学校被评为首批中国纺织教育学会产学研创新基地。
开展“双高”建设以来,成都纺专通过“一建二育三聚力”,有效整合“校地政行企”各方优质资源,建造支撑地方发展的续航站,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王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