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教师的乡村支教路:村小因他而变美,孩子因他而幸福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4-11 22:03:04 编辑:徐扬 点击:
“还不到两年时间,学校变得整洁漂亮了,全校老师更有精气神,孩子们如今很幸福、很快乐,还有一年多冯校长支教期满就要离开了,我们真的都舍不得他走!”4月9日下午,前来成都金堂县清明小学接孩子的家长梁建兰感慨良多。
在成都东进战略、教育联盟发展背景下,2019年9月,成都成华区教育局选派所辖海滨小学三名教师远赴地处农村的清明小学,冯静兴任校长和两名校长助理组成管理团队,开启了为期三年的联盟托管办学之旅。
一颗初心:埋头扎在乡村支教路上
今年39岁的冯静兴来自偏远的大巴山,是一名地道的农家子弟。冯静兴回忆,当时过来支教,为了安顿好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家“空置”,在孩子读书的学校附近租房子方便娃娃上学,一头扎在乡村支教教育路上,连续两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
据介绍,清明小学位于金堂县白果街办马家林社区,是一所偏僻简陋的村小,就读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初到清明小学时,学校共8个班293名学生,生源呈下降趋势,教学设施陈旧,办学条件较为滞后。教师平均年龄高达47.5岁,52岁以上竟接近60%!”冯静兴说,当时初来乍到,他一下感觉自己肩上担子重、压力大,只有硬着头皮迎上去。
冯静兴以情感为纽带,用以心换心、心怀敬意的工作态度深入学生、家长和老师当中,快速融入打开了工作局面。他带领班子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借助多方社会力量,依托成华教育资源,寻求金堂教育扶持,逐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转变了老师的教学观念。
捐赠校服、赠送体育器材、改善学生午餐、解决教师爱心早餐、修缮校门公路、落实生活用水……冯静兴四处想方设法,前后累计募集资金和物品超30万元,得到当地家长和老百姓高度认可。
为创造优美雅致、健康整洁的校园环境,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冯静兴带领学校全体行政人员、部分教师顶着瓢泼大雨,对生长20余年的校园植被进行了全面修整,清除校园安全隐患——一举捣掉5个马蜂窝……
教学楼后有座灌木丛生的后山,蚊虫众多,杂乱不堪,不但严重遮挡了教室光线,还让师生们饱受蚊虫叮咬,白日开灯、上课点蚊香更是课堂常态,大家苦不堪言。冯静兴带领全校教师和全校240余名家长朋友劈山开荒,将学校后山清理得干干净净,把“荒地变宝地”成为劳动实践基地,打造成种植园、养殖园和文化园,实施“三园七课程”,组织学生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学校成功评为“成都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
一份担当:千方百计迎难而上办学校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停课不停教”看似一项任务,实为一份沉甸甸的担当。由于地处农村,单亲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其它原因,清明小学的留守孩子较多;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父母在身边监管,“敞养式”现象十分普遍;学习条件有限,没有网络,甚至没有手机和电视。
为了确保“线上学习”每个孩子都参与,不落下一人,冯静兴不辞辛劳深入农村深处,组织全体教师家家入户家访,两天翻越崎岖山路走村入户50余户,协调当地村社、网络运营商和政府相关部门为孩子们创设学习条件,并关心慰问特殊学生群体,解决孩子们的各种实际困难。
在疫情期间,作为清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的冯静兴,他带领全体教师坚守岗位,留守学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信息摸排统计、各类数据上报无一次晚报、漏报和误报,校园各类防控工作得到家长和教育系统的一致赞扬。
据介绍,在冯静兴的带领下,清明小学着手改革大课间,提振师生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如今,55分钟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已成为清明小学每天的一门必修课。
提升学生午餐质量,抓住家长的心。刚到清明小学时,冯静兴就创新提出,以食堂管理为载体,要做到健康、营养、色彩均衡搭配,他坚持每周审核菜单和食材搭配种类,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及时公布,从菜品选择、操作工艺到油量使用,做到量足、色亮、味美,打造学生午餐“良心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冯静兴带领团队,依托发挥海滨小学的教学资源与优势,将微课、视频资源融入清明小学课堂,大大拓展了全校师生的视野和眼界;他带头积极探索学科整合,推进深度教研,提升课堂质量效率;通过家长听课、教师互帮互促、家长开放日、行政推门听课巡课、行政下学科指导等等,全方位拓展教师视野,提高全校教学能力。由此,该校在赛课中脱颖而出,先后获得县市级比赛一、二等奖。
清明小学教师陈德建由衷地说,短短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在冯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都有了明显改变,“如今,孩子们幸福快乐地成长,让家长朋友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清小因他而美丽,学生因他而幸福!”(汤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