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天一学院与达瓦科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搭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就业、产学研等方面协同创新和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虚拟现实应用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将对绵竹及德阳周边区域的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助力。
深耕产教融合,培养专业人才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就是要努力为区域建设培育人才,从而实现学院内涵发展。
近年来,学院完善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233+X”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区域文化传承上,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德阳潮扇传承人为学院客座教授,建立大师工作室,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将德阳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和学院的教学课程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先后与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宝冶安装作业有限公司、苏宁物流等110余家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了168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搭建培训平台,服务行业发展
自今年6月起,一场场由学院教师主讲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德阳各县市区铺开。针对各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学院安排专业带头人开设养老照护、中药材种植与病虫防止、创业意识和农作物技术管理等培训,助力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学院已针对德阳周边县市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场,培训人数达800余人。
作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视点院校,学院在老年照护、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职业技能、大数据开发(Java)等11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领域开展视点,充分利用学院内设有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认证机构,结合学院实训硬件实际,摸排实训基础条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软实力,积极创建立足康养产业和地方社会,发挥专业优势,搭建社会化培训平台,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岗位培训、理论培训、职业资格认证、技能培训等培训项目,为区域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开展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接地气、干货多。”这是参加学院组织的定点帮扶松潘籍创业培训班后学院的真实感受。学院邀请29名学员走进绵竹,通过接受系统理论培训和实地感受当地旅游文化氛围,拓宽视野,全面提升学员创业能力,激发创业信心,助力松潘县实现乡村振兴。
精准施策是学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重要的举措。学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对接松潘县、中江县、雅江县的帮扶工作。学院领导分批次赴松潘县实地调研,坚持开展支部共建,持续实施产业、科技和文化帮扶等,确保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帮扶。
学院积极选派学生处处长助理徐物禄驻松潘县施家堡乡新光村第一书记;投入6万元继续扶持新光村芍药产业发展,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针对松潘县企事业单位需求和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组织开展多场次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人次近1000人次;对松潘籍学生实行单独建档立卡,成立松潘县大学生创业孵化站,并孵化出“廖泽里康辉旅游社”创业项目;通过资阳市五月阳光基金会在德阳市“扶贫助困 与爱同行”2018年扶贫公益晚会上向四川省扶贫基金会德阳分会定向捐款30万元;向雅江县扶贫点捐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治疗室,已配置近3万元的针对大骨节病的康复治疗设备,并组织学院护理系优秀教师对康复治疗室管理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再培训,并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图书捐赠等行动,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推动松潘县乡村全面振兴。(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