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纳溪区位于北纬28度黄金产茶带,具有“春季回暖早、昼夜温差大、雨热条件好”的独特气候条件,孕育出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除夕茶”。当地茶产业历史悠久,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3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实现83亿元,建成有机茶基地1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培育名优茶加工企业126家,拥有名优绿茶、名优红茶等加工设备4000余台(套),年加工能力2.5万余吨,机械化加工率99%以上,茶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近年来,纳溪将传统的茶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化赋能茶产品的产销一体化,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梅岭村特早茶种植基地春茶采摘现场(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近日,笔者来到纳溪区茶叶核心产区——护国镇梅岭村看到,白云深处,春茶正绿,随处可见茶梯里忙碌的采茶人,一垄垄茶树的一芽一叶都清晰可见。
“这是我们茶园喷灌用的雾灌器,这个是太阳能杀虫灯,全部都接入了‘智能化系统’,这几块是我们村集体的茶地,你看茶叶发得多好……”护国镇梅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学丰一边带领笔者走在茶山上,一边滔滔不绝介绍道。
胡学丰所说的“智能化系统”,其实是依托物联网在全区茶叶核心产区——护国镇梅岭村搭建的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开展数字茶园信息发布场景应用,一键即可对智能雾灌、肥水药一体化、智能温控、远程视频监控等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实现对茶叶的生长环境及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智能化、精准化管理。
在梅岭村的茶园里,一行行翠绿的茶树旁,每2米便竖着1根细管,这是茶园的智能雾灌系统,每20亩就立着1盏太阳能杀虫灯,都接入了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害虫多是夜间活动,杀虫灯白天吸收太阳能储存电能,晚上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自动亮起来的灯管就成为茶园里诱杀害虫的猎手,茶园里的害虫会因为触及到灯管周围的电网而毙命,就像是给茶园支起了一张无形的防护网。”坐在电脑前的梅岭村工作人员胡兵一边将太阳能杀虫灯的开关时间设置在晚上7点到早上6点,一边介绍道。
数字茶园实施雾灌(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太阳能杀虫灯可以调整开关时间,雾灌系统可以调整水量。”胡兵说,每2米1根的雾灌器通过科学设置,可以实现茶园全覆盖,确保每株茶树都能及时得到灌溉。胡兵点击“开始雾灌”后,通过监控,便看到了2公里外茶山上的雾灌器已经开始喷水工作,“电脑上还能看到已浇灌的水量,通过物联网,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远程实时开关,极大提升劳动效率和质量。”
为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发展,2023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纳溪区共同成立了“纳溪特早茶”科技示范专家工作站,工作站入驻的专家可随时通过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就可以实时对茶农进行指导,提升茶叶品质。胡学丰拿出手机向笔者演示,“通过5G网络,专家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诊断病虫害,提升茶叶产出品质。”
据了解,纳溪区通过以茶叶基地为核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掌握茶叶的苗情、墒情、病虫情以及茶叶各生育阶段的长势长相,对茶农的茶叶生产、管理进行快捷高效的调度指挥,以数字技术降低对“天时”的依赖,实现茶叶产量稳步提升。以数字化赋能纳溪茶,在保留传统茶特色的基础上,让茶叶监管更有效率、茶园生态更平衡、利用智能监控使温度、湿度、发酵程度更稳定……昔日不起眼的叶子插上“数字”的翅膀,香飘四海,走向世界,成为乡村振兴真正的支柱产业。(高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