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幼有善育”幸福城市的实践探索

报送单位:市卫健委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10-10 17:36:25 编辑:张夏桐 点击: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作为营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民生实事,聚焦婴幼儿家长“不便托、不愿托、不敢托”问题,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积极破解家庭育儿“急难愁盼”难题,从政策支持、多措并举、创新赋能、综合监管等方面入手,抓发展、促规范、求创新,着力打造“幼有善育”幸福城市,让家长“方便托、便宜托、放心托”,“小托育”蕴育“大民生”。今年,成都市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命名。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推动家庭邻里式、小区嵌入式、托幼一体式、单位及园区职工福利式、标准规范式等托育机构建设,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接送更方便、选择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构建普惠优先、性质多样、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体系。
推进公办托育机构建设,引导国有投资企业积极参与,依托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区域性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金牛区、青白江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金堂县妇幼保健院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陆续建成投用。
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利用社区综合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低效闲置国有资产发展社区普惠托育服务,开展“蓉易托”社区智慧托育中心建设,评选市级优秀“蓉易托”社区智慧托育中心12家。实施普惠托育民生实事项目104个,新增普惠托位7848个。统筹托幼资源,对学位较充足的农村地区原则上实行托幼一体化。
截至目前,全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1740家,总托位数9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24个,入托率9%,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健全家庭照护支持指导体系,建立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将婴幼儿科学规范照护方法、技巧、知识融入儿保门诊儿童保健之中,编印家庭婴幼儿照护指南,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依托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托育机构等,为家庭提供婴幼儿保健、安全防护、照护技能与儿童早期发展指导等服务,增强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推行“医育结合”服务新模式
建立托育机构健康管理员制度,构建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托育机构、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家庭照护+机构照护+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服务”的医育结合服务新模式,下沉卫生健康服务管理,全面加强托育机构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工作。全市备案托育机构健康管理员配备率达100%。
推行“1+N”服务新模式
开展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建成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47家,由示范性托育机构领办社区/家庭托育点或托育点与其建立质量控制关系,形成“1+N”服务新模式,下沉优质托育资源到社区。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实行管理标准、服务流程、服务内容、人员培训、家庭养育指导、亲子活动组织“六统一”同质化服务,“1”对“N”实行质量控制。严格落实责任,托育点履行对婴幼儿安全和健康的主体责任,示范性机构承担相应责任。强化监督管理,示范性机构实行登记备案管理,托育点实行报告制管理并纳入社区治理,由街道、社区加强对托育点的日常监管。
推行“互联网+”服务新模式
开发托育机构电子地图、托育服务统计信息系统、科学育儿公益课程等,依托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市托育服务行业协会、示范性托育机构开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同时,联动相关资源,着力打通托育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举办国际孕婴童产业博览会,推动奶粉奶业、母婴生活用品等相关产业发展,构建完整托育服务产业链。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服务供给,强化规范管理,创新融合发展,成都初步构建起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政策支持、质量保障、规范管理以及家庭照护支持指导“五大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实现增量提质,“不便托、不愿托、不敢托”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让育幼家庭享受到更加普惠、便捷、优质、安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服务供给不断扩大,初步实现了“方便托”。通过加快建设托育服务体系步伐,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较2020年,全市新增备案托育机构342家,总托位数增加2.5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增加1.89个,服务供给持续提升,托位缺口正按计划有序补齐,服务更加便捷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