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大力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按照“一链一园多平台”思路建设中试平台,构建“中试+”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为破解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问题提供成都答案。
聚焦“怎么建”问题,坚持“建在链上、布在园中”策略。一是聚焦主攻赛道谋划中试。围绕高新区1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明确发展射频器件、功率半导体、先进陶瓷等细分赛道,到2025年规划建设60个中试平台。二是围绕专业园区布局中试。针对IC设计产业园等18个已建成园区,按照强链补链思路建设中试平台。针对产业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的9个新建专业园区,推进中试平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如在未来科技城一体化规划建设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园和中试平台。三是坚持外引内培建设中试。引导开放方面,坚持“面向制造”和“对外服务”两个认定标准,着眼中试供需两端,用好科技创新券,实行双向补贴,引导产业链现有企业自用中试线对外开放;布局新建方面,坚持“瓦特式人才+市场化投资+科创团队”三个建设要素,同时国资参与出资建立平台。其中,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高投芯未IGBT中试平台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功率半导体中试平台。
聚焦“谁来建”问题,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结合。一是投资主体市场化。由企业牵头建设中试平台,高新区国有平台公司参与投资,市场化方式决策,原则上不控股。目前高新区46个中试平台中,由经营主体主导的中试平台占比93%。如成都万应公司投资1亿元,建成全国技术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先进封测中试平台。二是运营方式市场化。推行生物医药行业CDMO模式,推动中试平台向市场提供0-1、1-10、10-N的服务,实现全链条商业化运作。如健进制药高端注射剂中试平台2023年CDMO收入1.45亿元,服务的凯米生物通过在中试平台开展CDMO,获得超亿元首轮融资。三是政府支持精准化。出台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中试十条政策,引导式支持,政策补贴额度不超过50%,充分发挥市场有效性。从场地、装修、设备、融资等方面,给予中试平台5年最高5000万元支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还可通过“一事一议”加大支持力度;从项目支持、使用补贴等方面,给予中试项目5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
聚焦“持续建”问题,坚持“生态闭环、基金赋能”思路。一是中试+研发。高水平建设北大成都研究院、清华芯华创新中心、天府锦城实验室等创新极核,持续提供优质中试项目。如组织北大成都研究院、天府锦城实验室走进健进制药中试平台活动,推动天府锦城实验室赜灵生物与平台达成中试合作。二是中试+孵化。支持中试平台自建孵化空间或联合孵化机构,推动中试后项目就近孵化。如微球材料中试平台以中试服务占股形式,开展“中试+孵化”业务。三是中试+基金。一方面,按照重大产业化项目专项基金招引模式,根据重大中试平台建设实际诉求,“一企一策”配套专项基金;另一方面,由中试平台联合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中试项目基金,投向经中试熟化的成果转化项目,共享项目成长红利。如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出资2000万元,与高新蜂鸟中试平台共同组建1亿元创投基金,撬动市科服集团、菁蓉创星等机构参与出资,拟投7个项目。四是中试+场景。围绕中试平台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引导央企、国企为中试项目提供应用场景,开展验证示范。如去年发布的“数字赋能·创新发展”城市机会清单,为中试项目提供应用场景27个。推动中试平台链接检验检测、供应链渠道、市场拓展、产品设计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实现服务增效。如去年举办专场沙龙活动,组织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与产品经理交流,促进平台与100余名产品经理建立联系,提升产品策划、优化等能力。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在建46个中试平台,聚集工程师1175人,服务成果转化项目756个,服务收入5.3亿元,助力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