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治”赛道上,成都如何策马扬鞭?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6-27 11:54:17 编辑:杨晓倩 点击:

6月23日 沃飞长空旗下首款飞行汽车完成首次公开飞行 图源:成都日报
在智能科技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悄然重塑城市的治理格局,在“治理”方面的应用场景又有了新突破。
近日,成都企业沃飞长空全自研产品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验证机顺利完成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转过渡等系列飞行试验所有项目,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企业。
出门打“飞的”,将不再是梦。
当前,成都市正助力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采取场景融合应用培育行动,从生产、生活、治理三方面推进。预计到2026年,打造不少于150个创新应用场景。
成都,在“人工智能+治理”这条新赛道上,正乘势而上。
破“局”
竞逐人工智能的赛道上,参赛的选手层出不穷。前有北京、上海、深圳等“模范生”,后有竞争者,成都的破“局”关键在哪里?

图源:北京日报
不久前,北京市朝阳区推出了街道级数字化治理平台——和平街街道“AI小和”,其基于大语言模型和专业知识库,能够全天候提供生活资源查询、问题反映、议事协商等服务。据了解,“AI小和”自今年1月试运行以来,问题处置率为98.97%,处置时效都在48小时以内。

图源:深圳市光明区
另一位强有力的选手——深圳。在今年4月,深圳市光明区就有一位“神秘嘉宾”——“追光助理”的亮相引起关注,这个由光明街道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共同开发的AI大模型,为人工智能助力基层治理打开一扇新门。
在这之中,成都市如何应对?如何形成自身优势?
2022年6月16日,成都市正式印发《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系统谋划了未来五年成都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加速建设智慧蓉城。近年来,智慧蓉城运行中心的组建,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的应用等举措,使成都市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领域的智慧化水平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得到增强。

图源:成都经信发布
此外,在今年5月,成都市制定发布了《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在6月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了解读。针对“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从交通管理领域、应急管理领域、城市管理领域、数字政务服务领域四方面入手,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
领跑

携恩科技无人机在麓湖社区巡查 图源:先锋成都
智能机器人在公园内担任游客的个性化“导航员”,AI技术即时生成交通事故紧急报告,无人机在麓湖社区的上空按设定航线进行巡查,锦江绿道上的照明系统则依据实时天气状况自动调整光线强弱……这些曾以为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生活,现如今正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上演。

“守望新鸿”智慧平台 图源: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这一幕幕的画面,是成都市以“智”促“治”,积极推进智慧蓉城建设的结果。其实,智能促进社会治理,在成都早有苗头。早在2013年9月,成都市锦江区水井坊街道就启动了全省首个智慧社区试点项目,建立联网智能监控系统。2017年起,成都市成华区就以双桥子、青龙街道街道为重点,因地制宜加强邻里场景、治理场景、服务场景、营造场景等未来社区综合研究设计,打造了“守望新鸿”“智滨海家园”等智慧社区(街区)和民生服务典型案例,不断推动着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智能化、现代化。
从2017年,成都市在全国首创成立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到2021年,成都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再到三年计划里对“人工智能+治理”应用场景的规划,足以看出其在城市治理上所下的决心。百姓幸福,生活便利,背后是成都市在“无人区”小心而谨慎的每一步探索。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成都高新研发机构、骨干企业的集聚,为成都智能社会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这是成都不可忽视的重要优势。

图源:成都日报
仅以交通管理领域为例。近来,低空经济正是炙手可热的发展“风口”,2023年12月我国正式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今年5月的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也提到,要因地制宜加快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产业前瞻布局与创新发展,把新赛道变成新支撑。

图源:四川制造
对于飞行汽车这样的新兴产业来说,成都是一个很好的“起跑点”。在政策上,5月7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发布,将低空经济新增为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重点产业链;在产业基础上,成都拥有完善的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大量的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此集聚;在人才和创新资源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均设有航空技术优势学科,人才资源丰富,还拥有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国字号”科研院所,建成了“北斗+”产业园、四川省无人机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种种都为相关企业的发展点燃“加速器”。
根据《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城市空中交通(UAM)上,成都市协调推进市内及城际间的短途飞行、公务飞行、商务飞行等低空飞行服务,构筑“通道+网络”的低空航线布局。鼓励电动垂直起降飞行(eVTOL)、大中型无人机等新型航空器应用,有序推进高时效的载人和载货飞行,有效保障多样化的客货运输需求。
加速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这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一句名言。
智慧城市已逐步从愿景迈入现实阶段,其中“AI+”技术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自动驾驶、以及智能化出行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潜力。
但与机会共存的,是风险。
“为什么要收集我的个人信息?”“数据会留存到哪里?”“数据共享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而出现。

图源:人民网
不久前,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政务论坛在福州举行,其中提到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仍需警惕安全风险。去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也有多位专家围绕智慧城市如何平衡个人隐私保护展开探讨。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必回避互联网时代的隐患,或许最该关心的,是启用技术时该如何获得大众的信任,又如何更合理地接受监管。
成都市在这一方面,也下了功夫。

成都市天府新区雅州路综合管廊现场工作人员驾驶双头巡检车,在管廊内部对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入廊管线及廊内环境进行巡检 图源:新华社
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安全,推动《成都市数据条例》加快立法,保障数据安全,加强数据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实现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智慧蓉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工智能立法,探索营造稳定包容的监管环境,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局势来看,这把“双刃剑”用好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与科技创新的关键,也将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丰富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想要充分发挥其正面效用,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相关的开发和应用等措施不可或缺。成都在积极探索“智治”的同时,也将有效制止其中的风险,让“AI+治理”用得好,让智慧城市值得信。(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