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资中木偶已顺利传承到“95后”手中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6-26 15:58:06 编辑:袁柯杨 点击:
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5斤重的中型杖头木偶在资中县木偶剧团青年演员李飞龙的手中栩栩如生,流畅地上演了一段《羽化成蝶》,木偶在他手中走路、踢腿、化蝶,引人入胜。

李飞龙展示“老生”木偶
6月25日,资中县木偶剧团戏台,手持“祝英台”木偶的,是李飞龙的妻子杨瑀平,夫妻二人齐上阵,操控中型杖头木偶,带来一段经典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绝唱”。

李飞龙的妻子杨禹平表演”羽化成蝶”
29岁的李飞龙和25岁的杨瑀平是资中县木偶剧团一对年轻的“夫妻档”,他们为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资中木偶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意味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已顺利传承到了“95后”的手中。
“我们剧团一共有40人,其中,20名演员中有18人都是青年演员,最小的17岁。”作为资中县木偶剧团副团长,李飞龙已是资中县木偶剧团年轻的“台柱子”。年轻面孔的加入,为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增添了生机活力。
2012年,17岁的李飞龙从歌手转行,考入资中县木偶剧团,成为该剧团的青年演员。12年来,他坚持每天练功,从静举木偶到形体身段,从木偶操到走台步,都要一一练习,力求做到“人偶合一”。
“5斤重的木偶,要用手一直静举,从最初的只能坚持1分钟,慢慢地能坚持20分钟,再到40分钟、1个小时。”李飞龙说,每天静举1个小时是基本功,这个功夫虽枯燥但不得不练。
中国木偶戏流传久远而广泛,主要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等类型,风格和流派不尽相同。据《资州志》记载,资中(资州)中型杖头木偶戏源于清光绪年间(1877年)。早年间,资中就有“木偶之乡”之称,杖头木偶戏非常活跃。在资中县木偶剧团的陈列室内,依然保留着清代流传下来的精木偶,斑驳陈旧的木偶上依稀可见老匠人们走街串巷的痕迹。

精致的木偶模型
据悉,资中县木偶剧团成立于1953年,演员来自曾经活跃于全县乡镇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木偶艺人。难得的是,在传承人谱系图中,杨瑀平的曾祖父杨荣山是资中木偶戏的第一代传承人,她的父亲杨武则是第五代传承人。如今她的丈夫李飞龙成为第七代传承人。
走进剧团内的制作工艺传习所,匠人们正在专心致志制作木偶。选泥、塑型、翻模、裱糊、脱模、上腻子……直到服装设计、组装,12个主要制作环节,缺一不可。中型杖头木偶在制作上讲究形似、神似,七十年代初首创木偶“嘴、眼、鼻、眉、颈、手、脚”都能自动表演,制作的木偶不但有头部、胸腹及四肢,酷似真人,而且其“嘴”、“眼”、“鼻”、“眉”、“头”等均能活动,双手可以自由翻合,两脚能走路、能踢腿,还能扭腰,独一无二地创造出腿脚穿裤子和鞋子,彰显着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具有“灵、神、精、美”的特点。

剪裁木偶衣服
一旁的李飞龙告诉记者,资中中型杖头木偶为全手工制作,完成一个木偶的周期为5个月。唐友民创新工作室内,则是木偶剧团的“智慧大脑”,研发着木偶如何变脸、吐火、变魔术等新技艺。
慢工出细活,也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新活力。2007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剧团对剧目、表演形式、人才培养、木偶制作等方面进行了持续创新。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资中县木偶剧团积极参与到“百场木偶戏进校园”“送文化下乡”“资中大舞台”等多个文化品牌活动,年均演出场次高达300余场,创作出《木偶变脸吐火》《张大千之匪巢磨难》《沙家浜智斗》等多个经典剧目,活跃在世界舞台。(肖正君 内江融媒体记者 徐艳梅 罗尹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