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 | 聚焦成都新兴产业,探究新型工业化经验做法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6-05 18:23:46 编辑:张夏桐 点击:

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今年印发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中又新增低空经济、氢能两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引发行业关注。在刚刚召开的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发布,为接下来的成都制造业发展指明路径。

在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前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采访活动在成都拉开序幕,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心、央视财经节目中心等18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齐聚成都,聚焦成都新型工业化推进的重点领域、重要任务,分两组走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低空经济、创新药、氢能等领域的多家企业调研采访,全方位采访报道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典型做法和经验,为进一步促进成都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凝心、聚能、造势。
探寻飞行汽车“起飞”路径
6月4日上午8点半,调研团一行整装完毕,前往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对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发展的相关产业现状展开调研。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是成华区联合安川、ABB、发那科、西门子、埃斯顿、卡诺普等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构建起机器人领域“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等5+N产业生态体系。

在创新中心内部,机械臂起承转合,动作整齐划一,15秒内就组装好一支圆珠笔,还自带良品/不良品检测机制,灵活程度比人手有过之而无不及。调研团成员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录像,记录下眼前充满科技感的一幕。

据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创新中心搭建的机器人区域产教联合体展开“政、企、校、行”协同合作,已吸纳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近60家,本科、中高职等院校23所,科研机构7家,行业协会和组织8家,并在不断递增中。正推动设立规模5亿的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产业基金,筹备机器人应用技术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飞行汽车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科技强国、各地区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离开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调研团来到四川沃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当下热门的eVTOL设计与制造。

在四川沃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不仅深入为调研团讲解了近年来成都eVTOL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世界排名,还邀请大家进入飞行模拟器,亲身体验了一把飞行汽车的操控。新奇的体验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与创始人在成都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难点上展开热烈讨论。

据悉,沃飞长空已形成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都创造”飞行汽车技术,自研型号AE200产品率先取得适航审定受理批复,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民航局适航审定受理批复的有人驾驶载人eVTOL,计划于2025至2026年完成的适航审定工作。
郭亮表示,沃飞长空飞行汽车技术名列全球前十,产品采用国际领先的“倾转旋翼”技术路线,飞行效率与安全性更高,经济性和舒适性更好。飞行汽车领域有约80%的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趋同,我国拥有良好的航空产业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也为飞行汽车的成本下降提供了强大支撑。沃飞长空也正配合成都市加快探索低空经济领域相应的监管运行机制,相信在未来2-3年之间,低空经济在载人领域运输方面能够取得成熟的推进成果。
助力氢燃料电池迈上“轨道”
当日下午,调研团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都基地),了解其在医药业新型技术研发上的创新产品。
据悉科伦是高度专业化创新型医药集团,在输液领域,科伦已经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具备高端制造和新型材料双重特点的赢利能力,占据了技术创新和质量标杆的战略高地。其主导产品已实现批量出口,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

调研团戴上纱网帽,穿好白大褂、鞋套,参观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期间科伦药业技术主任朱仲强展示了一款装有液体的塑料袋,调研团成员通过摔、砸、踩、卷等暴力测试验证了该款创新产品的可靠性,学习了正确的使用方式。“以前将药品混合要1800秒,现在只需几秒钟。”朱仲强介绍道,“在上千次建模实验后,产品达到了兼顾腔室间绝对隔离、耐储运冲击、使用易开启的要求。”

据悉,自创立以来,科伦先后将超百亿元资金投入研发创新,建立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容量注射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截至目前,科伦已申请发明专利15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00余项,在肿瘤、细菌感染、肠外营养等多个疾病领域相继启动了400余项重大药物的研制。2023年7月,科伦博泰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调研团的最后一站来到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了解新能源创新发展与技术应用并针对成都氢燃料电池的技术水平展开座谈。

荣创新能是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及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中心新能源研究所的混合所有制校产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也是国内最早从事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究的团队。现在还保持国内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最大功率记录,整体能力居国际领先水平,引领着中国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发展。

在座谈会上,调研团抛出一个个与当今国内新能源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氢能及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荣创新能董事长陈维荣都从专业的角度一一展开作答,为调研团队解惑。
陈维荣介绍道,氢能轨道交通的核心点就在于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清洁高效,建设成本比传统铁路、内燃机车、储能式机车更低,有很好的竞争优势。公司研发的动力系统在多堆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比如多堆协调控制、能量提升、故障诊断、寿命预测方面在国际上都非常领先。

据悉,荣创新能拥有西南地区功率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综合实验室,已建成年产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线;产品功率覆盖80kW至2MW;已在中国中车、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中铁、京车集团等企业应用;我国70%的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均出自荣创新能。随后,调研团参观了荣创新能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列车。
“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成都站活动结束后,调研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本次调研活动令人印象颇深,四川成都这两年在发展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方面行动迅速。许多新能源、生物医药、低空经济领域的实践做法加速落地,打破了四川工业的传统印象。在机器人、氢燃料电池、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成都已成功孕育出了一批行业领先企业。这个过程离不开四川的高校资源为当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的强大助力。四川还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在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潜力巨大,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让大家感受到成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与活力。(张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