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通江: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让文物“活”起来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5-16 10:43:03 编辑:杨钞淋 点击:
 “只要起烟了,可实现消防电系统自动报警,然后用消防水系统灭火扑救,这个效果非常好。”这两天,在巴中市通江县杨柏镇太平街道的太平红军粉壁墨书文献消防项目现场,当地正在进行智慧消防改造施工,通过铺设安装智能硬件终端,实现对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监控监测,从而提高建筑物的火灾防范能力。
据悉,太平红军粉壁墨书文献手书于1934年,用毛笔楷体书写,文献内容主要包含《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法令》及《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文献共6389个字,字幅面积50余平方米,每个字有10厘米大小,占据了街道两旁26栋竹篾制粉壁墙。该文献对于宣传鼓舞苏区人民进行苏维埃革命以及帮助苏区人民深入了解法令内容,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建设和保卫苏区起到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当地将物联网技术与消防工作紧密融合,持续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文物安全工作,保文物安全、守文化根脉。
“传统的消防安全监测方式有很多局限性,难以实现全面的监测和及时预警,智慧消防风险预警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用智慧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这极大提高了我们对火灾风险的防范能力。”太平红军粉壁墨书文献消防项目现场负责人陈明锐介绍道,智慧消防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各类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等设备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反馈。
位于通江县高明新区石牛嘴社区的千佛岩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风化破坏严重,相关单位对石窟3000余身唐代佛像雕塑进行保护性修缮,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修复破损、加固窟檐,还原佛雕历史风貌,筑牢文物安全屏障。
“通江千佛岩石窟规模宏大,造像精美,其石雕彩绘技艺非常精湛,是米仓古道东线汉壁道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通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伟生介绍道。
据了解,千佛岩摩崖造像,始造于唐代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补造于麟德二年(公元664年)、封元年(公元666年)、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至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前后历时56年,共有造像54龛3000余身,题记6幅。窟龛造像装饰华丽,栩栩如生,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服饰、美术、彩绘、雕刻、建筑等的珍贵实物资料。
“规模宏大雄伟,雕刻精美绝伦,给我强烈的震撼感。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这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一同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前来参观的市民罗再兴说。
据文保部门介绍,千佛岩石窟将以造像遗迹本体保护为前提,以旅游设施配套完善为基础,以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游览体验为核心,多维展示千佛岩盛唐彩雕文化内涵,把千佛岩石窟建设成为人文景观景点,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兴”起来。
“这些文物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体现,也是我们通江县的瑰宝。”罗再兴说,“作为通江人我感到很自豪,我们应该好好的保护它,延续我们的历史文脉。”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江县文物资源禀赋突出,被誉为“露天博物馆”。在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中,当地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有效利用”的工作思路,突出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宣传推广、融合发展等,出台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的决议》,编制了数十个文物保护专项规划,谱写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我们共实施了20余个有关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项目,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通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伟生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让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中华文脉,维系民族精神的作用发挥更加充分。”(王昱霖 符理 李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