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获悉,该片区工作人员在持续四年开展大熊猫野外繁殖行为专项调查中,今年4月2日,在麻山区域观察并记录到大熊猫母子的活动场景,根据监测数据和近几年的红外相机记录,该区域多次发现大熊猫幼崽或亚成体的活动痕迹,但能持续观察记录并采集到数码影像尚属首次。
据调查队员余长明和王超介绍,当日12时35分左右,在海拔2594米的山脊上,发现一公里开外探出竹丛的树枝上有一可疑白色小点,由于距离太远,给人的直观感受又较小,最开始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怀疑,但当借助辅助设备进行往复观察时察觉到了些许不同。
于是他们一边穿过茂密地竹丛缓慢靠近,一边持续观察,经过确认是一只难得见到的大熊猫幼崽。发现这一情况后,调查小队开始立即谨慎起来,因为一般来说体型如此小的幼崽,母兽是形影不离且极具攻击性的。为此,调查小队决定保持安全距离,进行持续蹲守观察。
在接下来的四个小时内,幼崽大部分时间都在枝头静候,偶尔调整姿势、伸展四肢。树下则不时传来母兽咀嚼竹子的声音。直到16时44分左右,在大熊猫母子的正下方五六十米左右隐约传来浑厚地“哼哼”声,几分钟后,当声音再次传来时观察队员终于确认还有“他者”存在。
直至16时55分左右母兽突然攀上幼崽所在的树干,并不时朝下张望,并在十来分钟后返回地面,稍远处的余长明通过数码相机长焦观察到它向树下方移动,最终消失在视野中。小队在随后两天进行了持续观察却没有再发现母兽身影,只留下幼崽呆在原地。
经过分析,该幼崽被推测为去年出生,目前在7-8月龄左右。大熊猫妈妈一般会独自陪伴孩子生活两到三年时间,传授生存本领,待它们取得“生产合格证”后才与之分开。所以雌性大熊猫一生所能抚育的幼崽数量极为有限,它们对其后代也倍加宠溺。
此外,该区域的红外相机记录还显示,该时期还存在其他成年大熊猫的活动迹象,推测可能有雄性大熊猫在该时段试探雌性大熊猫的发情状况,而母兽则为了保护幼崽,主动出击,将雄性大熊猫的注意力引开。
麻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第二高峰,海拔3504米,西南与平武新驿村、老河沟接壤。边界区域往往是管护的难点和科研监测的盲点,但同时也是珍稀物种的分布热点地区。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唐家河顺势而为,打破以往的区域壁垒,积极组织推动跨区域(省、市、县)联合巡护、加强同周边社区的沟通协作、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等,使保护更为科学,措施更加高效,效果更加明显。
在对该区域近年来调查资料和红外相机影像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大熊猫生活习性和家域空间分布,推测该区域现阶段至少有3-4对大熊猫母子活动,大致分散在大岭子、七里茅坡、加子号和文县河一带。唐家河片区在“四调”后的近十年中,通过非损伤性DNA鉴定法识别到个体数量从“四调”的39只累积至54只,大熊猫幼崽的频繁出现也验证了大熊猫数量正在稳定增长,种群呈现扩散趋势。
与此同时,大熊猫的同域动物四川羚牛、川金丝猴、金猫、斑羚、毛冠鹿、藏酋猴、野猪、红腹角雉等也纷纷“携崽”登场,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未来的“繁荣”奠定基础。(王超 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