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设备的陆续进场,公司位于成都的空天智能与推进技术实验室,将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思路,推动电推进技术与芯片以及数字技术相结合。位于成都高新区的生产线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我们希望今年能够完工。”近日,遨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CTO朱华向记者透露。该公司是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遨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于2023年9月在成都注册的全资子公司。
另一边,就在2月3日,成都本土企业国星宇航“蓉漂号”、星移联信首星等一箭三型卫星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全球首颗在轨AI超分商业卫星升空。
作为万亿级的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市场潜力巨大,今年全国两会上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其背后,无论是外地来蓉企业还是成都本土企业,都在抢抓航天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
市场潜力巨大
年均增长率保持20%以上
今年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商业航天,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具体包括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等。
2月26日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有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潜力巨大,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成就瞩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成都加大扶持
实施“蓉城星海”计划
推动“卫星赋能城市”
商业航天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离不开政策扶持。早在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以卫星制造及应用推动“十四五”期间商业航天高速发展。
国内先发城市也高度重视该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北京发布了《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南箭北星”产业布局,重点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创新和发展;深圳印发了《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通过16条创新举措,加快建设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西安、广州、重庆等地也采取措施,支持卫星产业发展。
视线回到成都。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航空航天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市在商业航天领域具备一定基础,成都航天产业是国内已形成的五大产业布局(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中的重要一极,在北斗应用领域的产业基础雄厚,一批优势企业成长壮大。2023年,成都航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10亿元,主要从事卫星配套产品研制、地面终端、卫星应用及服务等领域业务,初步构建了“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产业链。
就在今年1月,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成都市促进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宣布实施“蓉城星海”计划,推动“卫星赋能城市”。对成功发射入轨投运的商业卫星,按卫星发射重量1万元/千克的标准,给予卫星拥有企业单颗不超过50万元、单户企业每年不超过500万元的卫星发射奖励;鼓励企业面向全球布局地面站网节点,对于单个站点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按单个站点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200万元、单户企业每年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出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路径,加大产业发展关键领域扶持力度。同时,瞄准研制生产整星和关键零部件的头部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强链补链。围绕本地重点企业开展以商招商,聚焦细分领域招引关联性产业项目、配套项目,吸引配套供应商来蓉发展,提高本地配套率。”相关负责人透露。
(成都日报 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