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入新家一年多,雅安市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村民何兴洪直言,如今下雨天心里也踏实。
何兴洪的“安居梦”离不开一项为期三年的行动。2021年,《四川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印发,提出一系列目标,旨在构建与全省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全域整治模式、科学防控体系、分级防治格局。
日前,记者从自然资源厅获悉,三年行动已收官。3年来,全省共消减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余处、74万余名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威胁,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123%和166%,年均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较“十三五”期间下降60%,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123起。
搬治结合
防治在册隐患点,众多群众远离地灾威胁
我省不少地方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如何降低地质灾害隐患风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以搬为主,搬治结合”。“搬”即推进避险搬迁,“治”即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经过3年攻坚,共完成威胁50人及以上重大地灾隐患点避险搬迁1.9万余户,实施治理工程及排危除险1801处。”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借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东溪村村民党军一家,告别滑坡隐患点附近的老宅,住进村集中安置点的一栋两层小楼。
在此之前,每逢汛期,党军和其他受地灾威胁的村民,只有投亲靠友或者住在村上的临时安置点。“去年雨季,不用再借住亲戚家,更不用提心吊胆。现在住得舒适,生活也便利。”党军说,孩子在县城读书,以前走路回家要40分钟,现在只需一半时间。
针对威胁人口相对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的隐患点,3年来,多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按照轻重缓急陆续实施。在广元市青川县石坝乡青龙村华祖背泥石流地灾隐患点,借助挡土墙、拦渣坝等工程,守护下游数千人生命财产安全。不仅如此,通过探索“工程治理+土地整治”,当地还平整新增耕地70余亩。
人技结合
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3400余处,重点隐患专业监测全覆盖
我省地质灾害隐蔽性强、突发性高。据统计,近5年全省新增地质灾害80%发生在已知预案点外。因此,突出风险防范,做好预案外隐患识别及风险管控显得尤为重要。
3年来,我省通过人技结合,持续提升预案外隐患识别能力,做好隐患风险源头管控。通过连续3年实施全省域“空天地”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3400余处。
“‘空天地’即空中看、天上查、地面核,综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等新技术新方法,结合专业人员和群众动态排查,判断‘病征’、找准‘病灶’,逐点细化落实防范措施。”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揪”出隐患点后,做好监测预警是关键。3年来,全省着力完善专业监测网络,在群测群防逐点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安装自动雨量计、位移计等设备并纳入全省专业监测预警网络,实现威胁30人及以上重点隐患专业监测全覆盖,减轻基层“人防”压力。
甘孜州丹巴县东风村滑坡点就是专业技术人员持续跟踪监测的隐患点之一。“通过遥感等技术手段监测分析该滑坡点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变形趋势,及时告知当地实地复核并采取相应举措。”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收官”不“收劲”,持续筑牢地灾防治安全底板。记者了解到,接续地灾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去年10月,《四川省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村(居)民避险搬迁总体规划(2023—2027年)》印发,目标到2027年,搬迁22.6万受山洪地灾威胁的群众到具有生产、生活条件的安全适宜地带。这也是四川单次规划的最大规模山洪地灾避险搬迁工作。
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中。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持续加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源头管控,积极提升地灾隐患识别效果和预警预报精度。(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