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非遗+”让非遗“活”起来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6-06 11:09:52 编辑:刘军 点击:
端午临近,泸州市合江县尧坝古镇周姚黄粑店的生意异常火爆。从母亲手上接过技艺传承已30余年的店主面对如织的客流,心中却泛起担忧: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何更好地“迎合”市场,如何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
非遗如何散发新活力?非遗产品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泸州市积极探索“非遗+”,让非遗“活”起来,不仅拓宽了传统非遗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还推动传统非遗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在传承与利用中解锁新路径
“打卡”合江县尧坝古镇,中午一顿红汤羊肉是很多游客的不二选择。
作为独特的“川派”羊肉吃法,在这里经营的老板们都有一个感受:传统的做法已经不足以满足大众对多元口味和吃法的需求。适应不同的味蕾是必走之路。
如今,在尧坝古镇,很多店铺都推出了适合中老年人的清淡口味、适合年轻人“冷淡杯”做法。
“既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江红汤羊肉的传统做法,也利用新做法适应了市场。”一位经营者坦言,这是在传承与利用中解锁新路径,实现了“多赢”。
同样探索新路径的,还有泸州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任幺婆萝卜干和尧坝黄粑。两款本地手工作坊通过传统技艺制作的美食,借力直播平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新的文旅融合方式不仅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也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奏响文旅融合的“交响曲”。
端午节期间,泸州将推出2024年川渝龙舟文化宣传展示活动暨泸州市第三届龙舟大赛、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泸州市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暨龙文化(泸县)生态保护实验区成果展示活动等多场活动,推动“非遗+文旅融合”。
6月5日,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伞里古街上的油纸伞博物馆,非遗手艺人毕六福正在给伞面刷上桐油。
“油纸伞制作技艺已经在分水岭流传了400多年,制作技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毕六福介绍道。
如何在传承与利用中更好地用活这张“非遗名片”?
近年来,在毕六福的指导下,作为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毕原绅与团队一起从油纸伞的伞面入手进行图案创新,从最初不到百种图案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种。“目前,油纸伞伞面研发创新的方向是根据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将流行元素与年轻人爱好相结合,探索更多的新产品。”毕原绅介绍道。
此外,泸州市还围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养等“做文章”,做好分水油纸伞、雨坛彩龙、古蔺花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
非遗体验解锁旅游创新实践
6月5日一早,四川合江县永兴诚酿造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红便赶到了施工场地。“国庆节前,将全部完工开园。”李红说。
位于合江县先市镇的永新诚酱油文化博览园是泸州市重点打造的非遗文化体验景区之一。
新打造的景区,不仅可以了解酱油和合江乃至泸州城市文化,还可以实地体验酱油酿造的全过程。
“非遗体验解锁旅游创新实践。”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州市将持续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景区,激发学生和市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该负责人介绍,将在尧坝古镇、太平古镇等景区开设非遗研学夏令营,开展黄粑、醪糟、竹编制作、灯笼制作等非遗文化培训。下一步还将计划在景区拓展非遗研学阵地,新开设匠笔画、韦编三绝、油纸伞等非遗手工文化体验场馆,推进非遗研学基地和古镇景区深度合作。
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与体验深度融合,泸州市将目光瞄准高校。
“依托专业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我们将非遗文化进课堂、校园,不断激发他们对非遗挖掘和保护的兴趣。”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马凝儿介绍道,学校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产、学、研、创、育结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外,泸州市还通过建立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体验基地,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传艺,在泸州市图书馆设立“中华传统文化书籍专架”,定期开展技艺展示培训,编印《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读本》,“泸州分水油纸伞”列入四川省全日制中学美术教材。
文创产品,是“非遗+”的另一延伸。截至目前,泸州已认定县级非遗工坊57家,入选省级优秀非遗工坊1个,创新开发麒麟公仔、中药香囊等文创产品70多种。(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