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全面放开应用场景 打造AI具身智能产业基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5-29 14:34:26 编辑:张夏桐 点击: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四川省也把人工智能列为1号创新工程,采用超常规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成都市印发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作为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重点产业链之一。

5月28日下午,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召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媒体交流座谈会,介绍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交流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已经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点产业链调整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重点产业链,并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工作专班。成都将务实推进未来产业增长点,基于自身产业实力,建设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备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现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同时,成都市将以全面的场景开放,欢迎人工智能企业在成都真实的市场场景中探索真实的市场逻辑。
此外,为了让实验室里的原型机变成真正的商品,实现产业化,成都市将发布一系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的首台(套)政策,通过制度构建,利用好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资源池,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品在政府、国企场景中的首试首用,做到“敢用、能用、会用、愿用”,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大基金,准确把握技术发展痛点,以真实应用场景反哺产品迭代,给予科研团队、生产制造企业最真实的支持。
本次媒体座谈会上,来自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晓多科技有限公司、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当前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
面对市场上人工智能技术竞争,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机器视觉的产品就多次入选工信部试点示范,其研发的质检大模型已经在工厂实现集团内部的复用,为客户降低近80%的产品检测环节人力成本。成都晓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垂类大模型,已于今年5月成功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实现成都行业大模型国家备案的“零”突破。由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团队支撑创建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于4月正式成立,拥有世界顶级专家资源,研发技术稳居国际一流。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产品也已实现单机单日140单的配送能力,足以1:1替代人力配送服务……

近年来,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8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40%,排名“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竞争力”全国第六;聚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超875家;8家单位入围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名单,位居全国第3。
近期,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设立了到2026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7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算力规模达到20000PFlops的发展目标。
当前,《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的10项具体支持政策已与《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共同构成了“算力+算法+数据”的全要素产业政策体系。
从交流会上获悉,成都市经信局计划于6月中旬对外发布一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将通过三大方面、二十条成体系的政策条款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创新转化、产品首试首用、企业上市融资、引进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支持,促进应用场景、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和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打造。(杜灿 张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