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聚焦 “智造”新赛道 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5-21 16:52:13 编辑:杨晓倩 点击: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5月20日,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大会针对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展开介绍,出台多个相关政策文件,为接下来的成都制造业发展指明路径。
新型工业化既有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经济规律和分工格局的颠覆,也有低碳节能对工业生产的约束,如何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把握战略机遇,是当下面临的巨大挑战。
实现智改数转全覆盖
助力制造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时代,数据是一种珍贵的生产资料。
在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成都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成都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发布,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360家以上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到2026年,全市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83%……并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算力水平,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五大支柱产业深度覆盖。

图片来源: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
其中,推进圈链互动网络协同。高水平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是接下来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两份文件的重要“交集”。文件中提到,利用数智化手段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通过订单分配、供应链协同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能力互通的重要做法。
2023年,根据《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工作要点》要求,成都市成立了上云工作专班,出台配套政策,加大对上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已经制作发布了2000余册《成都企业上云指南》、34家在蓉主要云服务商目录;举办了47场“云行天府”活动;为450家企业免费开展智能化评估诊断。
成都市经信局的相关负责人曾解读道:“上云、用数、赋智是一个整体,目的是促进企业数字化改造转型,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助力成都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走在数智化转型前列的金星能源的企业负责人曾表示:“上云带来的智能化改造,帮助我们打通了生产过程中多个关键环节。企业生产销售链条通过上云融汇联通,帮助企业加强数据分析、决策支持、降低成本和风险,提升沟通效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据了解,2023年成都已新增上云企业21832户、累计上云企业超10万户,启动100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新增32个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打造4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攻坚算力布局,支撑赋能千行百业
在互联网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的迅速涌现又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计划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算力支撑能力攻坚、数据供给质量提升、集群发展能级跃升、场景融合应用培育、产业高端要素倍增“六大行动”。计划到2026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算力规模达到20000PFlops,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今年,四川省把人工智能列为1号创新工程,明确表示将采用超常规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成都印发的《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也立场鲜明地拥抱人工智能技术,鼓励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
聚焦AIoT(智能物联网)领域人工智能平台和产品的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曾表示:“希望智能制造能够渗透到中低端的制造业,将工业智能质检设备部署到传统制造业,通过这种解决方案降低企业设备的整体成本,运用算法平台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全面地检测出产品瑕疵,为全球客户提供可靠的高性能、高效率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大则有赖于人工智能算力的储备。成都市定位“东数西算”工程枢纽,正发挥成都智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双中心”优势,为企业算力赋能。
文件中将支撑算力能力的攻坚行动作为六大重点任务、重点行动之一。提出构建“超算+智算+通算+边缘计算”的多样化、普适化、泛在化的高能级算力供给体系,高质量推动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接下来,成都市还将推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运营模式升级,加快推进大型智算中心建设扩容,提升通用计算能力,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功能区)配套建设边缘算力设施,打造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科学规划算力设施布局。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表示,全市现有人工智能企业875家,产业规模780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40%,产业竞争力城市排名全国第六。未来三年,成都市将坚持创新引领、场景赋能、项目支撑、专班推进思路,实施“六大行动”,建设重点项目200余个,总投资1800亿元。
加速清洁能源替代
氢燃料电池发力商用车赛道
近期,成都《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发布,将氢能产业纳入今年新增的两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重点产业链增加至30条。同时,成都还围绕省委赋予打造“绿氢之都”的使命,积极布局,抢占氢燃料电池新赛道。
本次推进大会上发布的《成都市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计划,到2026年,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实现车辆规模化推广应用,带动成本持续下探,建成覆盖全市域、辐射成都都市圈的氢能保障网络,产业综合实力和示范推广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曾在介绍氢能产业时提道:“成都发展氢能源具备三方面优势。一是成都有较好的清洁能源资源禀赋,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天然气资源,能源工业基础好,制氢技术逐渐成熟。二是成都的工业门类齐全,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都涉及氢能技术的应用,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三是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优良的高校资源以及天府永兴实验室等科研、人才资源,为氢能发展提供原动力。”
此次文件中提出了支持氢燃料电池发展涉及整车制造、商用车示范应用、加氢站配套建设、产业发展环境4个方面的10条政策措施。其中,支持重点在城市公交、公路及旅游客运、通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短途运输、环卫、城建物流(建筑垃圾和混凝土运输)、机场用车等公共领域使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政策受到关注。

图片来源:东方氢能
东方氢能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氢能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解决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了达成碳中和目标,实现多能互补、氢电互融,环境友好型的能源结构。当下正是氢燃料电池发展提速的关键期,东方电气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已经做到了270千瓦,已经可以完全替代所有上路的轻中重卡……”
据了解,2023年成都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七。目前成都已经聚集起105户氢能关联企业,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未来三年,还将实施“六大工程”出台一系列适配性更强的专项政策,推进关键技术突破,总投资170亿元以上。推动氢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进入全国前五。(张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