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主线谋发展 “三交”融合谱新篇

——石棉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纪实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2-01 10:25:39 编辑:易琼华 点击:

石棉县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

2014年,石棉县在四川省率先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近十年来,石棉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升级版为目标,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提质增效的“金钥匙”,坚持“团结与发展”同频共振,创新“民族团结+”模式,实施互嵌共融“311”工程,推进协商共治,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2023年成功复创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石棉县于1952年建县,是全国唯一以矿命名的县,地处雅安市与凉山州、甘孜州交汇地带,是进藏入滇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全县幅员面积267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街道,其中有5个民族乡,27个民族,3.45万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0%,是享受民族地区政策待遇县。同时,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老工矿区。在山川秀丽的大地上,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唇齿相依,互嵌共融共发展,同心同向同繁荣,全县呈现出政治大局稳定、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各民族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中小学生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国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

紧盯“升级版”目标,完善组织领导

石棉以高质量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升级版为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县委分管领导任小组长的“1+6”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1+9”创建工作体系,细化创建任务,推动全县全域开展创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民宗部门履职尽责、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石棉承办雅安市第一届“同运动·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

创新“民族团结+”模式,根植“五个认同”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文化铸魂、示范带动、拓宽阵地,守正创新,增强“五个认同”,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根基。一是打造“民族团结+红色旅游”模式。深度挖掘“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民族团结进步基因,以“红军渡”为中轴,打造安顺场、川矿记忆陈列馆等“民族团结+红色旅游”石棉品牌,生动讲述“民族分裂是祸,民族团结是福”,将景区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新阵地,利用宣传标语、文化雕塑、宣传影片等,每年向近600万各族群众、中小学生、海内外中华儿女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

二是建立“民族团结+文化阵地”模式。以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引领,构建起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川矿记忆陈列馆、红旗堰展陈馆、好人馆和传承馆的“四馆一承”文化传承体系,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石棉历史发展,确立“团结·胜利、团结·奋斗、团结·发展、团结·和谐”4个篇章,在岩子社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1个;结合县域特色,确立“融、携、和、共、铸、传”创建主题,打造6个特色点位,全面呈现石棉独特文化。

三是构建“民族团结+示范引领”模式。强化思想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等的重要内容,各类干部培训比例达到30%,面向群众宣传教育“月月有活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九进”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3个、省级13个、市级88个。


石棉县大型文艺首创节目剧照《石魂》

坚持“团结与发展”同频共振,推进共同富裕

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团结促进步、以进步促团结,将民族工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产业发展动力十足。构建“2+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以黄果柑、枇杷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达35万亩,品牌价值达19.33亿元,建成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构建“1+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成省级化工园区,规上企业57家,2023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5.17亿元、工业税收10.42亿元。构建“2+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形成以县城为核心、“六大龙头景区”为支撑“1+6”县域文旅发展格局,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乡村振兴全面铺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人口人均收入提升至14488元,同比增长16.1%;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0万元、年均增长60%以上,建制村、聚居点硬化路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安全饮水率100%,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100%。三是灾后重建有序推进。紧扣“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目标,围绕“两年基本完成”目标任务,有序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133个灾后重建项目已完工84个,完成投资45.08亿元,重建成效明显。


石棉县牵头组织与周边五县签订共建和美民族团结进步走廊合作协议
实施“311”工程建设,促进互嵌共融

围绕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嵌入,实施“三中心、一平台、一走廊”建设,持续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一是打造区域教育、医疗、娱乐“三中心”。投资3.91亿元,建成向阳教育园区,吸引外来就学3000余人,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100%,民族学生高考升学率77.9%,占全县高考人数45%,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投资5亿元,实施医疗项目12个,年度吸引外来就医最高达22.54万人次,成功创建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纳入“省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试点县”,综合医改“石棉模式”被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推进文旅融合,建成西南地区最大温泉烧烤综合体和全市首个游乐园,实施城市记忆走廊等城市功能性项目25个,吸引来棉定居群众超过6000人,每年吸引来棉旅游群众超600万人次。二是搭建县域用工市场平台。围绕“线上+线下”用工平台建设,扎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受灾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县三次产业解决各族群众就业3.3万余人,县工业园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300余个,年度发放工资超过5亿元,纳入“第二批省级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三是共建和美民族团结进步走廊。牵头与周边五县共签共建合作协议,共同利用红色资源、茶马古道等民族团结进步遗迹,联动实施“三项计划”,加强基层治理合作,共建和谐走廊、幸福走廊、平安走廊。


石棉县“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

践行“三有”服务,助推协商共治

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平等参与本地区各项事务,县域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零发生,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称号。一是民族事务管理有思路。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代表、乡贤等力量,以30户为基本单元格,构建“五防两保促发展”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二是回应急难愁盼有成效。创新成立“急难愁盼”速办中心,帮助群众快速有效解决问题。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办结各族群众“急难愁盼”事项162件、满意率达100%。三是矛盾纠纷化解有办法。整合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力量,创新实施“三官一律一员”下基层活动,并建立“德古”“路吉达克”等民族调解机制,县内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成功创建为省级法治示范县,新民藏族彝族乡海尔村“村级议事”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特色民族调解“路吉达克”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现场

石棉县作为雅安市最先获批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团结与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三个走在前列”,即: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走在全省民族地区前列,产业发展总体规模和效益走在全省民族地区前列,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步伐走在全省民族地区前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表率(石棉县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