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刷牙洗脸,大到火箭升天,创新创造智慧闪烁,发明专利点亮中国。
十年前的2013年4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专利实施与产业化激励办法》,以保护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提升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意识的四川专利奖自此设立。
十年后的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鲜明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为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掌舵引航。
瞄准“四个发力”,我们看到,四川各地,各行各业,有这样一群创新者,他们奋战在实干兴业的车间厂房,耕耘在麦浪滚滚的金色蜀乡,活跃在智慧迸发的大学校园,拼搏在热火朝天的基层一线。他们追求变革、不惧质疑,甘受寂寞、不断超越,他们以专利撬动活力,用创新驱动发展。
而作为聚焦第一个“发力”,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的典型,西南石油大学参加了四川专利奖从设立以来的历届评奖并获奖。“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天起,《创新者进——四川专利奖之窗》特别板块上线。第一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南石油大学,感受一群校园创新者的梦想与创造、坚守与奋起。
我们的项目刚刚获得了2022年度四川专利奖。其实围绕清洁压裂液这个课题,我们一共获得过32项发明专利,其中有5项是国际发明专利,我们还在持续优化这款清洁压裂液。要以更低的成本、更清洁的方式,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听得出来,杨小江和他的队友在竭尽所能。
中东地区为什么石油和天然气产量高?因为他们储存油气的地层像海绵一样,含有大量的孔洞,不仅储量多,而且开采容易。但我们国家的很多油气储层像磨刀石一样,非常致密,通过钻井打开地层后很难直接开采油气。
对于中国石油人来说,入地采油的难度不亚于上天摘星,但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颗“星”非摘不可。于是,中国石油人利用水力泵车,将压裂液泵入地下几千米的岩石中,让岩石破裂产生裂缝,再通过压裂液将支撑剂送入这些裂缝当中,防止裂缝闭合。这样,就在地下形成了一条条油气流动的“高速公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油气产量。
所以说压裂液这个材料很重要!但传统大分子聚合物压裂液的残渣容易堵塞油气流动通道,污染地下油气的渗流环境。小分子压裂液倒是“灵活又环保”,但问题是,它的应用成本是聚合物的15到50倍,让石油人望而却步。
“大”的不行“小”的灵,“小”的成本是难题!怎么办?2012年起,杨小江和团队伙伴经过10多年研发、2万多次测试,最终将小分子压裂液的综合成本降低了近85%。
我们研制的高性能可回收小分子VES清洁压裂液稠化剂,是全球首款。它可以回收利用,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我们的专利实现的是“从0到1”的科技创新,而且绿色环保。
“从0到1”已属不易,但这还只是杨小江团队专利之路的第一步。
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场关于杨小江团队清洁压裂液专利的路演如期上线。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以及油田服务公司,是杨小江团队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客户。
希望我们的专利能更好地商业投用、成果转化!我们团队现在是全球首个可回收小分子清洁压裂液的规模化供应方。
通过对他们专利技术的深入了解,我觉得他们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咨询和检测服务。长远来看,我们还可以一起坐下来研究技术,不断推动专利转化。
每一次专利奖的获得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激励。“十三五”以来,西南石油大学共授权国内发明专利4420件,外国发明专利154件,转化金额合计5142万元。我们拥有学生创新创业、教师科研转化、成果孵化转移三大平台,全链条的孵化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使科技人员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打通科技成果到技术市场的堵点,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实现大转化。为全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我们石油科研人的一份努力!
从高校到企业,近年来,四川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专利大奖。这些专利成果为四川创新型经济、品牌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贡献着有力支撑,越来越多“杨小江”不畏艰苦、潜心科研,为“从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着无限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激烈竞争,让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扭住科技变量,贡献专利力量,展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四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