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新闻联播》关注了正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
进入“汉字中国”的展厅,需穿过一个幽暗且充满星星点点的长廊,它寓意走进漫漫的历史长河,人类在蒙昧黑暗中探索,文字的出现就像我们看到的点点星光,顺着这条长廊一直走到尽头,我们就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找到了中国汉字的源头。
距今8000年前的刻符龟甲,出土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它是人们最早在龟甲上发现的刻画符号。它的上面刻画了一只眼睛,这只眼睛的刻法,很像比它晚四、五千年,被称作“中国最早的文字”的殷墟甲骨文中,“目”字的刻法,甚至还要更加写实,不仅有着眼睛的轮廓,瞳孔似乎也被勾勒了出来,这是要传递怎样的信息呢?
“我猜肯定是古人想说看到了什么。”
“人类文明在混沌中张开了眼睛。”
“通过这只眼睛感觉要穿越了。”
“乌龟壳就是8000年的写字的纸。”
龟甲上的“眼睛”符号,让网友们脑洞大开。据了解,这块龟甲是1987年出土于贾湖遗址的一处古墓,墓的主人为男性,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7副龟甲、两只骨笛和叉形骨器,其中龟甲和叉形骨器都带有“符号”。据考古人员推断,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原始宗教活动上的一种道具,墓主人极有可能是一位祭司。还有一种说法,刻下这些符号,有可能是人们为了掌握天文气候的变化,也有可能是用来表达契刻者的某种意图。
另外,考古人员还研究发现,在贾湖遗址当中所发现的象形符号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很相似,但由于这些符号并未“成系统”存在,故还不能被称作“文字”。而贾湖遗址与殷墟都在河南,所以它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无论是文化渊源、还是地理渊源都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