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火龙节,在全国龙文化活动中独树一帜是中国舞龙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具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起源于清同治时期的“烧火龙”是分水岭镇的传统民俗,代代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分水岭镇“火龙节”从清同治二年开始,历经百余年的历史冲刷和选择,已形成了固有的程序,包括开光、请水、回娘家、拜年、排街、灌龙、烧龙和送龙8个仪式,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烧火龙活动为载体,蕴涵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综合川剧、花枪、花船、快板、灯谜等诸多传统文化内容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火龙的制作工艺:火龙由竹材、绵纸和特殊绳筋精工扎制而成,结构为“四部九节”,“四部”即龙宝、龙头、龙身、龙尾。龙宝直径约为40厘米,嵌于直径50厘米的饰有彩绸花式的宝架中,既可转动又可饰灯;龙头高昂,威武雄壮,龙眼大而有神;龙身长22米,分为匀称的九节,舞龙灯烧火龙时,每节下面的竹木柄由一名艺人操持。每年制作两条火龙1条彩龙。每条火龙,需要两班人替换舞动,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整个队伍有100余人。
火龙节表现了分水岭人征服大自然、开创幸福生活的信心、智慧和力量,寄予了祈求丰年,人畜平安的美好愿望。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八立灯杆开始,天天舞龙,正月十五夜间“烧火龙”达到高潮,到正月十六“送龙上天”结束。
2月5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江阳分水伞里景区的非遗民俗盛会上,金黄色的“火龙”上下翻飞、左挪右腾,闪烁的铁花如瀑布般从夜空中倾泻而下,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景;骤雨落珠鼓点密,锣镖一声响惊雷。伴随着喧天锣鼓,纸扎的火龙在人群中穿行,引得观众阵阵惊呼。游龙洗巷,蜿蜓翻腾,在漫天烟火里,火龙上下翻飞,时而盘旋交缠,时而并驾齐驱,气势磅磷,动人心弦。青龙执春,在现场的欢呼声、烟火声、相机快门声里,祈祷着新年风调雨顺,万事祥和。“打花打花,越打越发!”随后的打铁花更是精彩纷呈。工匠师傅们将融化的铁水高高抛起随后用力拍打,直击长空,刹那间激起层层飞花。壮观如密布星辰,耀眼如灯火流光,像是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又像星河在夜空中流淌,炫彩夺目,美轮美央。砸落在地面,铁水四散,激起遍地银花,为市民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视觉盛晏
分水岭镇火龙节于2008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烧火龙”是每年分水岭镇春节的保留节目,正月十五晚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