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大市场”|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研究院跑出“加速度”

来源:成都科技 时间:2023-11-13 10:35:03 编辑:邓书琴 点击:

 在兴隆湖畔东北角一座名为“天府海创园”的园区门口,“西部(成都)科学城”的石牌,标志着成都科学城在西部(成都)科学城中“一核”的地位。2022年7月4日,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北京理工大学三方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创新装备研究院(以下称“研究院”),成都市校合作“朋友圈”再次扩大。

新型边坡形变监测雷达提高对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效率;雷视感知一体机以及边缘计算设备在交通管控和车路协同领域落地应用……落“子”一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在川开展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加快发展,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目前,研究院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整体情况如何?研究院又如何发挥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与技术优势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带着问题,我们走近一线了解现状,展望前景。
01 深耕需求塑“硬核”实力
校院地协同创新 以产业化利润反哺更多科研成果
凭着敢闯敢拼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自研技术成果,一批年轻的研究团队正在兴隆湖畔崛起。院士领衔、团队落地、项目团队成果加快转化落地……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表示,研究院已搭建毫米波、空天遥感、干涉测量三个创新平台,聚集了10余个科研项目,实现多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企业孵化。
加速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让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成“金”?封钦柱表示,和成都的合作采用“地方建平台、高校导资源、合作促转化”的创新模式,即由天府新区负责投资建设科研办公平台,引入北京理工大学高能级院士创新团队负责运营管理,通过人才引育、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实现相关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和企业孵化。
其实,这种合作方式,是天府新区在“校地合作”中逐渐总结提炼出的一种高效方案。2016年,清华大学在天府新区落地成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这是四川引进的第一个校地合作科研机构。截至目前,天府新区已引聚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65个,这些项目大都已成为天府新区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成果转化既关注科技创新突破,但更要聚焦于技术实用性、可推广性,推动技术就地转化,实现技术与地方的需求精准匹配。
“事实上,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研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市场需求。”在封钦柱看来,正是前期深入的对接调研并进行需求匹配,才在短时间内迅速精准的向成都导入相关技术团队,当然,引入的项目基本都能具备一定成熟度且通过早期验证,其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潜力巨大,也具备技术转化条件,比如研究院正重点推广的智能健康守护仪。
“只有手机大小的小白盒可以发射毫米波,通过非接触式测量方式,结合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与智能处理算法,可感知老年人的运动轨迹、摔倒信息,并在夜间监测老人呼吸、心跳等生命信号。”根据封钦柱介绍,一旦发现独居在家的老人摔倒或者夜间呼吸、心跳异常,智能健康守护仪会第一时间给家属发送报警信号。智能健康守护仪可有效解决老人照护的实际问题,产业化利润则可反过来哺育更多科研成果。
02 让创新成果加速“变现”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跑” 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好不好,只有用过才知道。在封钦柱看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需要不断贴近市场和企业,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这就要求研究院发挥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与技术优势,更深入地走向市场,体验产品、体验服务、并以专业化视角为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注入新动能。
比如,西南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在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领域的装备需求和市场空间非常大。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方,一些细微的地表形变可能预示着巨大的自然灾害。研究院边坡形变监测雷达团队即致力用科技手段提高对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效率。封钦柱介绍,团队研发的新型边坡形变监测雷达采用了国际领先的MIMO-SAR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不仅看得远、还看得细——在最远4km内,可对监测区域内的各类边坡表面微小变化进行非接触式、精细化监测,监测精度能够达到0.1mm,相当于2根头发丝的直径!
不止于此。相较于传统产品,该产品还具有扫描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便携性更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等优势,整机只有15kg!具备非接触式、面监测、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等优势,能够实现车载或单人背负式运输,这在地质灾害、露天矿山边坡、水利大坝等领域的日常监测和应急抢险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据了解,产品已在去年的“6·1芦山地震”、马尔康地震中得到应用,“而根据市场需求反馈,正在迭代升级的产品还可以覆盖雪崩监测。”
除此之外,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研究院的智能网联创新团队,利用毫米波雷达的自身特点,成功研发了雷视感知一体机以及边缘计算设备。其除了在大家熟知的自动驾驶领域大有可为外,也可以用于日常交通管控——它可以提供道路交通多目标的位置、速度、统计、事件等多种信息,助力交通通行效率提升、加强城市交通大数据管理。
“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努力推动成果转化的原因。”封钦柱称,从全国科创的布局上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是创新成果转化的热土,一是发展潜力巨大,其次是产业契合度高。“城市吸引力体现在高端人才聚集、产业布局完备、经济活力强劲等多方面。”
03 保障创新持久动力和活力
优势学科与本地需求有机契合 推动市校合作走向深入
“围绕毫米波、空天遥感、干涉测量三个主要技术领域,我们有10余个创新团队。”封钦柱强调,这些“精挑细选”的技术方向都与成都、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让优势学科与本地需求有机契合,并为之服务,开展技术攻关与技术示范,可以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只有需求与技术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市校合作走向深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在毫米波领域,研究院聚焦毫米波芯片研发细分方向,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数字康养领域开展合作,共建数字健康实验室,可以通过非接触方式精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行为体态等信息;再比如,在空天遥感领域,针对四川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研究院大力推动无人机应急救灾、无人机智能载荷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也是保持研究院创新力,不断推动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在四川开展政产学研用的总平台,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正实现多点布局与发力——除了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也是重要的内容。按照计划,今年9月研究院建设的北京理工大学四川研究生培养基地已迎来第一批学生。
“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的关键,是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的关键一环。”在封钦柱看来,创新动力来源,一是前期成果转化积累的信心,丰富成熟的成果转化作为标杆,也势必会吸引更多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团队投入布局到成都,“当然,动力还来源于产业生态聚集,如今成都已吸引清华、北大、北理、北航等数所高校达成相关合作,研究院也计划到年底达到100人的科研团队规模,三年左右聚集200人,依托于科研团队,计划在横纵向课题上,依托研究院达到大几千万的规模,并基于成功的产业化推广,孵化引进近20家的高科技企业落地成都。”
事实上,这几年,成都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在体系建设、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已显著提升。封钦柱谈到,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院更加“年轻化”,他们也在工作之外更加注重有品质的生活,这也对城市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我们要吸引人才更要关注留住人才,而留下的人才就是引才的‘传播机’,做好服务,既是为了人才本身,也是为‘以才引才’打基础。”(选送单位: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