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青”“明”“行”为清明文化赋予新内涵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4-19 09:48:04 编辑:黄成群 点击: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暮雨,意恐迟迟归,踏春、祭祀、寒食是清明时节融汇后的文化底蕴,礼敬祖先,亲近自然,清明是人文与自然的交汇,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清明时节,让我们涵养原始信仰,来一场与山林绿意的邂逅,与文人先辈的交流,共赴清明时节的“青”“明”“行”。
坚守清明的“青”。清明时节,万物复苏,青青绿意,借春意盎然,踏青山林。一个对自然热爱的人,在万物生长时踏入自然,能感受泥土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潺潺水声的山间流泉闻声入耳,郁郁葱葱的植被向阳而生——这是自然的真实写照,也是“绿水青山”的使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擎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历史的如椽巨笔,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下,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实现了“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的美好祈愿。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要笃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身先士卒,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在点滴中彰显绿色文明,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让万物复苏的“青绿”源远流长。
恪守清明的“明”。清明暮雨,祭祀先者,寄哀思,明德志,慎终追远。亘古亘今,清明节日饱含对先辈的告慰,激励血脉的传承,思寻精神的赓续,这是清明千年文化底蕴的延绵。中国不乏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他们是黑夜长空下的一瞥惊鸿,划出绚烂星火。我们要礼敬为革命而献身的先驱,也要砥砺赓续前行的力量。时代不乏奋进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雷锋、焦裕禄、钱学森……他们的榜样之力如潮水,激荡着初心使命的浪花,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清明时节与先辈“共话”,汲取革命者、奋进者的内在精神品质,赓续红色血脉绵延,立初心、明德志,真正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渐悟清明的“行”。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在现在看来,冷食并不可取,但冷食却是奉守慎行的象征。奉守慎行,需要注重慎独。《礼记·中庸》有云:“君子慎其独也。”个人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行为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奉守慎行,主要在慎微。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从小事细微处防止贪欲,斩断邪念,坚持高尚品行,防止“温水慢煮青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以坚定的理念信念牢筑自身“防火墙”。广大党员干部要力求慎独、慎微,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征途漫漫,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方能在时代的道路上笃行致远。(仪陇县五福镇人民政府 吴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