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何以计? —且看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胡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6-23 13:04:16 编辑:吕纪元
6月23日10时22分,伴着01指挥员“点火,起飞”的口令,雄浑的火焰在场区奏出震撼人心的交响曲,磅礴的气焰在山谷里翻腾、碰撞、飞溅,勾勒出一团又一团不规则的云朵。转眼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的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已飞出千仞之高,此时的场区只剩苍山如海般茫茫水蒸气。任务圆满成功,指挥大厅响起阵阵掌声,胡杰边鼓掌边笑着和一旁的人说:离圆满完成年度发射任务又近了一步!
 西昌的夏天树木丛生、虫草丰茂,在光与影的衬托中显得更加富有生机、绿意盎然。冬青树的叶子在雨后的阳光里锃亮的闪烁着水晶般耀眼的光芒,老榆树繁茂的叶子撑起了一片浓浓绿荫,航天北路的蓝花楹正在蓄力长出繁盛的小叶片;树下迎面驶来一辆红色小电驴,不快不慢,在夏日柔柔的晨光里他正在享受着属于航天北路的浪漫,日复一日准时准点进入办公室。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将杨利伟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在一名初中生的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用他的话讲:多数小城市和小地方人的脑海里只有三种职业,公务员、医生和老师,我就比较痴迷于航天。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了解航天技术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这促使他不停的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名列前茅,一直到大学生毕业他来到大凉山深处,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航天发射一线。这是梦想的启航,也开始了创新的跋涉。做事细心、为人踏实的他,走上岗位后将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航天事业进行完美结合,同时在工作的道路中继续进行求实求新的探索。
航天发射是一个追求质量、追求极致的伟大事业。实战出成果,实战出经验,实战出人才。12年来,胡杰脚踏实地从一名新接触航天技术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分系统指挥员和系统总体,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发射任务的间隔从原来的2个月变成现在的15天,软硬件系统正处于向国产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当年,为解决系统面临技术标准要求高、转型难、软件维护压力大等众多技术层面的难题,时任嫦娥四号任务指挥显示分系统指挥员的他,坚持质量至上原则,带领分系统的同志细致修订指挥显示方案10余次,多次组织任务流程化演练,开展细致的预想和回想,在实践与摸索中创造性提出“文书+软件”同步更新维护策略。由他牵头设计的“某参数字典可视化”方案顺应而生,为保证几千个参数值装填无误,开发出《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软件》,该软件实现了对100余台硬件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采集,保证了航天发射任务指挥显示系统的正常运行。
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瞄准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更要以航天发射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实际需求倒逼基础研究。2011年正值西昌指挥控制中心可视化软件平台向国产化转型的起步期,中心所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平台一直使用的是国外软件,为解决软件受制于人的问题,胡杰参与的“攻坚小组”不断学习三维引擎接口、功能示例、积极向引擎厂家技术人员咨询请教。经过近2年不断的开发完善,终于完成基于国产引擎的《某三维可视化软件》,并在任务中得到使用,迈开了国产化的第一步。2014年国产化转型进入深水期,中心提出要更高水平国产化,全面弃用Windows改用国产麒麟操作系统。这次转型时间紧,难度前所未有,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国产麒麟系统,很多接口、技术路径和方法实现都是全新的。在这仅有的一年时间里,胡杰再一次组建攻坚小组,不间断的调研、咨询、开发、调试一直到软件投入运用。这期间,长时间的熬夜、过度用脑,肉眼可见一根接一根的白发竞相蹦出他的头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由他牵头开发的基于麒麟操作系统的《某三维可视化仿真软件》如期交付,成为首个在国产操作系统下得到应用的航天三维可视化仿真软件,第一次真正实现三维可视化软件完全国产化,提高了中心自主可控水平,截至目前该软件一直运用于航天发射仿真任务中。
成为航天人的12年来,胡杰创造了属于他的精武传奇:圆满完成“嫦娥”、“北斗”、“天链”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110余次,享受部级科技人才三类岗位津贴,获软件著作权4项,取得发明专利1项,主持编写《某系统训练教材》1部,被国家表彰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有关他的成绩难以悉数列举,从走出学校的那一刻起,他便坚定所学即所用。漫漫人生路,从前、现在、将来他亦将不忘初心,担起新时代航天人的使命任务,接续奋斗,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徐娟、李远松、李长浩 赵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