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花灯戏团队排练现场
贾祥昌正在制作演出道具
南部花灯戏演出
花灯戏是一门广泛流传的古老表演艺术。古往今来,每逢佳节、盛典之时,便能看见人们凭借手中的一盏盏灯,载歌载舞,尽情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南部县花灯戏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了南充艺术库中璀璨的民间瑰宝。日前从南部县文化馆获悉,为让这门古老艺术不断接续传承,后继有人,近年来,南部花灯戏通过组建剧团、创新演出等方式,不断唱响非遗传承保护大戏。
从传承到创新 融合舞蹈曲艺表演方式
“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这样短短数十字,是人们对花灯戏精辟又恰当的注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花灯戏最早是一门宫廷艺术。
在南部县桐坪镇,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的亲人患了严重的眼疾,唐太宗许下“红灯”大愿,要为亲人消灾免难,于是命令李文旭为灯官,主办花灯戏,从此“花灯戏”从一般祈福纳祥的节目摇身成为宫廷艺术。唐朝灭亡后,许多宫廷艺人被逐出深宫,飘零到民间,“花灯”也随之流落到了乡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地方的“花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在南部县,这门古老艺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便与店垭小学共同发掘整理,编写了用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校本教材《花灯》。”南部花灯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代传承人贾祥昌说,与此同时,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小小跳灯人”,用灯、用歌、用舞、用情,赞颂新时代。
如今在桐坪镇,活跃着一支以表演花灯戏为主的“荷花花灯剧团”。“我们剧团现在有30多名专职兼职演员。”贾祥昌介绍,他继承花灯技艺后,演出规模逐渐扩大,知名度提高,由于传承和演出的需要,他组建了“荷花花灯剧团”并保留至今。剧团成立以后,常年到附近剑阁、梓潼、盐亭以及本县的部分乡村参加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花灯戏始终保持青春与活力。”贾祥昌说,南部花灯戏与别的地方花灯艺术相比较,最大的特色就是突破了花灯固有的提灯、舞灯、跳灯等表演程式,从川戏以及流行于乡间的傩戏、地灯、坛戏、皮影、杂技中吸取营养,把这些艺术门类中既有灯又有戏、还有歌舞的表演方式,移植揉和到花灯中来,使花灯的表演从单纯的舞灯、跳灯,演变为融舞蹈、音乐、武术、戏剧、曲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我们在演出中不但有花灯、狮头、狮皮龙头、龙身等道具运用,还配以本地的民歌小调、川剧唱腔。”贾祥昌说,正是如此,南部花灯戏形成了“灯中有戏,戏中套灯”的独特魅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爱好到责任 接下文化传承接力棒
身着统一碎花服装、手拿精美花灯,在欢快的伴奏曲中载歌载舞……日前,南部花灯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代传承人李秀丽,她正和其他人一起认真仔细地排练着花灯戏演出剧目。
“我接触花灯戏已有十多年时间。”忙碌之余,李秀丽讲述起了她的传承故事。一直以来,李秀丽对唱歌、跳舞便有着浓厚兴趣,并长期坚持训练,这也为其能够成为传承人打下了重要基础。
“2010年,我通过跳舞、唱歌等考试,成为了南部花灯戏‘非遗传习班’的一员。”回忆起传承之路的点点滴滴,李秀丽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李秀丽说,一开始,她仅仅将花灯戏当作一门兴趣爱好去学习。但是面对训练,她丝毫没有松懈。每一次排练、表演,她都竭尽全力参与、乐在其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秀丽对南部花灯戏的热爱之情越来越浓。“我身边一起学习花灯戏的人后来都陆续离开了。”李秀丽说,她深知南部花灯戏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位又一位传承人的坚持与守护。因此,她感觉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从一名爱好者变身为传承人,李秀丽的担子越来越重。“表演花灯戏时用到的道具、伴奏等,我都会严格把关。”李秀丽说,平日里,除了手把手教导学员规范动作、神情外,还会在各种细节上下功夫、严把关,力求在表演过程中万无一失。
近年来,通过开设南部花灯戏“非遗传习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目前,了解并有兴趣学习南部花灯戏的人,大多数是中老年群体。”李秀丽说,希望能够通过打磨更多与时俱进的演出剧目,参加更多演出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并喜欢上南部花灯戏。
“目前,南部花灯戏正在申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部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柴梓嫣 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