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记忆里的年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1-28 13:16:50 编辑:陈宣海 点击:
大雪小雪又一年,转瞬间,时光便从指缝间溜走了半世。当一只可爱的小老虎探出头来,不禁心生感慨。记忆中年的味道如缤纷的糖果纸,飘飘扬扬,出现在眼前,小时候过年时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年味”扑面而来。

小时候,一到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整个腊月,都是妈妈忙碌的身影,虽然日子并没有那么好过,却是充满着期待,满心是欢喜,满心是憧憬。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联;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小时候并不熟悉,因为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小时候的我常常念的童谣是:“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在唱唱跳跳中,欢快地等待着年的到来,因为年,意味着心中种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比如有好吃的、穿新衣服、讨拜年钱等等。

那时候的年,还有很多看着妈妈做过的事情,深深烙在很多人的脑海里。

赶过年场

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赶场的人就特别多,摩肩接踵已经不能形容那拥挤的程度了。妈妈告诉我,这叫赶过年场。我也爱缠着妈妈一起去赶场,妈妈一手紧紧拉着我,一手推搡着人群,怕我被别人挤着踩着,有时候干脆把我扛在肩头。而赶集回来,妈妈的背篓里,除了苕粉、辣椒、红糖之类的年货外,总少不了我的或是半斤八两包着各种花花绿绿糖纸的水果糖,或是一双新鞋,或是两尺花布。

门神春联与年画

过年贴门神和春联是必不可少的,经典的门神画是尉迟恭与秦叔宝身着战甲手持刀剑的威武形象。对联则是根据妈妈每年心中的期盼来选择内容,但总离不开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完事顺心之类的。

关于对联,有一段特别有趣的记忆,那些年,年集上那个书写对联的先生曾是我的偶像,他把在家里写好带来的加上从赶场天一早写到散场时所有的对联都统统卖光,笑盈盈的对买对联的人说,哎呀,我简直搞不赢你们。每个赶集日不知道他要卖多少副春联,看着他把年的喜庆、年的味道带给千门万户,在快乐的赠与中还愉快地挣了钱,羡慕得我曾经一度的理想便是长大了写“对子”卖。

尽管家庭经济拮据,一向爱好的妈妈还总会买上几张年画,要么是画着一个胖娃娃手捧鲤鱼的“连年有余”,要么是哪个明星的海报画,贴在墙上,干净整洁的家就变得格外有传统味又有时尚感。

洗衣被打扬尘

小时候,过年前一定要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大扫除,外公说这叫“打扬尘”,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传统。

首先是扫灰尘,每个角落都要清扫抹洗一遍,特别是厨房的屋顶、墙壁,因为那时的厨房长期烟熏火燎,尘垢着实有点重。然后是拆洗床单被罩衣服,要是遇上年前有大晴天,暖阳下,一个大屋基里十来户人家都把衣被晾了出来,小孩子们在其间躲猫猫,可高兴了。那种高兴不仅是因为好玩,更是因为感觉听得见的脚步声了。

记得那时到了腊月十几头,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各种吃的了。有蒸黄粑的,有做麻糖的,有腌腊肉的,等等。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然而,我家常常是杀不起年猪的,辛劳的母亲喂了一整年的猪都是抬去卖了。要是偶有亲朋好友哪家杀年猪请去吃年猪汤,妈妈总会管教我,走人户要“讲礼”,不能“穷吃饿吃”的,要有姑娘家的矜持和礼貌。尽管这样的机会不多,我对年猪汤的味道还是那么记忆深刻。如今,我常常有机会品尝到各种各样有新意的年猪汤,儿时的那种味道却始终是最美的“年味”。

杀不起年猪,鸡却总是要杀上一两只的。提前几天就杀了,挂在通风处吹着,等到大年夜,才会满怀期待地出现在饭桌上,那紧实的鸡腿,总是我的菜,妈妈常常爱怜地给我夹到碗里,有时还含着泪。那时我不懂,过年这么高兴的时候,还有鸡肉吃,妈妈怎么啦?渐渐懂事后才明白,那是妈妈一个人撑着一个家的艰难,不能给予心爱的女儿更多更好的,能给的唯有这一年一次的鸡腿罢了,她总是满怀歉疚的。

接财神

小时候快过年的时候,总是有一些陌生人出现在家门口,他们口中念念有词,说着我半懂不懂的话,手中便递上一张画着财神的黄纸,一般要几角钱。看着妈妈接过财神打发了送财神的人,我就暗自高兴,我知道,年越来越近了。

讨过年钱

在所有中国人对年的认知里,几乎都有一份抹不去的记忆,那就是小时候每年过年都要讨过年钱,这“讨钱”还不丢人。妈妈告诉我,大年初一早上,要给见到的每一个人拜年,首先是家里的长辈,然后是走出去碰到的每一个认识的人,要是碰到平时就喜欢自己的长辈,就可以大胆地磕头拜年讨过年钱,那时的过年钱是以“分”为单位的,情浅的一分两分,情深的5分一毛,要是能讨到5毛,就算“巨款”了,那份惊喜远远不亚于而今孩子们收到上百元过年钱的感觉。

到城里过年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还有好几年是随外公一起到城里的三姨家过年的,因为三姨家比农村条件好些,妈妈总是希望能给我多一些生活上的满足,同时,还能跟城里的几个表哥学习一些知识,增长一些见识。到城里过年也是我所向往的,虽然有点离不开妈妈,但是又抵挡不住城市的诱惑。善良的妈妈总会给三姨准备一只养了一年的大公鸡,杀了清洗干净,让外公带上。

从乡下到县城的路,有30多里,全靠步行,人小腿短的我,一步步走下来实在太难,于是,从家里出发时,妈妈总会背着我送上10多里地,然后自己再回去。一路上,外公就给我讲故事,什么三打白骨精呀,什么大闹天宫的,听着听着,就到了大懒湾了,滩口上了,茶憩亭了,转眼间县城就出现在了眼前。那一路的温暖一路的期待这辈子都不能忘怀。

过年的记忆还有许多许多,诸如大年初一放鞭炮,正月十五耍龙灯泼水花,看打莲枪,耍狮子、笑头和尚等等。那些或许只是看看的简单方式,无一不透着无尽的快乐,古老的年俗中,传统的年味总是那样浓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如今的年,早已不再向往到哪个大城市去过,因为丰衣足食的每一天都比小时候的过年强。如今的年,虽少了放鞭炮、耍龙灯的热闹,却也依旧年味十足,你看,那收拾行囊往家的方向奔赴的每一个身影,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街市,那城市乡村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团团圆圆的场景,无不诉说着年的味道。红灯笼、中国结、喜庆春联家家贴;年夜饭、看春晚、和和美美万家亲。这,就是不变的年味! (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