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以来,双流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克服了疫情等不利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答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市民急难愁盼牢记在心,让更多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就在前不久,双流捧回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大奖。
双流人为什么幸福感这么强?通过身边一个个普通市民的事例,真切感受双流人的“幸福源”。共同见证双流是如何成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长最快的地方。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运动健身成时尚
2020年12月初,家住东升街道“东立国际”小区的居民廖良开,牵头组建了一支“幸福双流·良开跑团”。在他“爱成都,迎大运”、传承重信守诺优良传统、传递全民公益的理念吸引下,这个公益跑团目前已有100多人报名加入。
谈及开展活动、成立跑团的初衷,廖良开表示,独行快、众行远。
组建跑团就是为了鼓励身边有爱心的跑步爱好者加入,进而壮大公益慈善队伍,跑出温度,传递爱心正能量。
“我们每周都会开展主题晨跑活动,让大家在践行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能将关注低碳环保、幸福源自奋斗等公益理念融入心间。”在廖良开看来,萌发成立跑团的想法源自身边朋友对于双流公园绿地以及运动健身场所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的感触。
于是,基于这样的幸福观,他牵头组建了这支跑团。廖良开说:“据我所知,目前类似的健身社团组织我区有数十个。双流体育中心、空港运动公园等运动健身场所日益完善,还有不断延伸的绿道、建成的公园和绿地,这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场所都是市民强身健体、大显身手的舞台。置身幸福双流,我们希望更多的市民加入跑步、徒步等队伍,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的理念传播开去,共创共享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新家园。”
2020年,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双流区文体旅局等相关部门携手各镇(街道)紧紧围绕“空港旅游名城、空港赛事名城、空港音乐之都”,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双流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开展。
近年来,双流通过以政府投入为主,以民间资本投资为辅,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全面建成“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促进区镇村三级现代公共体育设施的均衡发展,形成了“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体育场地总面积419.9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6平方米,位居全省183个县区第一;
除了建设有双流体育中心、现代五项赛事中心为龙头的区级体育场馆,还建有以镇(街道)、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站点为依托的体育设施(493条健身路径、12个室内健身房、900余个标准的体育场地),实现了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体育场地全覆盖;
与此同时,双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已建成13片示范性足球场、四川国际网球赛事中心、谢菲联足球公园、蛟龙体育馆、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空港中央公园、奇妙冰世界等大型体育设施。
这些大型体育设施,为双流开展种类众多、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织密社会保障网,“急难愁盼”变笑脸
50多岁的张孝菊被推选为东升街道紫东阁社区舞蹈队的领头人。一有空,她就会带领20多名大姐大妈例行排练,或旗袍走秀或载歌载舞,退休生活多姿多彩,让人羡慕。
然而,就在前几年,由于丈夫黄元成突发脑溢血、偏瘫,他们家成为社区有名的困难户。为维持全家生计、偿还10多万治疗费,张孝菊四处打工兼职、苦苦支撑。
后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残联、民政等部门以及社区通力协作,为他们落实了医保、社保、残疾人长期照护险等好政策,给黄元成办理了病退,张孝菊的退休工资也涨了(两人每月大约6000多元),加上社会好心人的资助帮扶,现在他们不但把欠账还完,还有了一些存款,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看到黄元成身体逐渐康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张孝菊笑容多了,也成为社区事务的热心人。
抚今追昔,张孝菊倍感社会保障对老百姓的温暖,她乐呵呵地说:
“我简直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这个困难家庭还能‘翻身’。多亏党和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等惠民举措。苦尽甘来,我们觉得如今我家的生活就是幸福小康,置身社会主义大家庭真的温暖无比。” 几年间,这个家庭从不幸到乐活的“蝶变”,生动地折射出社会保障体系及各项“兜底”政策的重大意义。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它就是一张社会温暖、生活幸福的“晴雨表”。事实上,张孝菊一家的今昔巨变,只是双流近年来社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0年,双流长期照护保险待遇拨付共计约896.7万元,受益的失能失智人员767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初步建成资助参保、门诊救助、一般住院救助、补充医疗救助、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和“一站式”联网结算服务医疗救助体系;
——综合运用医疗救助、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养育等政策,将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临时救助和关爱援助范围,大力实施“关爱女性保障计划”,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全面加强;
——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扎实推进精准扶贫“6+1”计划,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投入20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60个,实现212户相对贫困户、606人脱贫,扶贫帮困全面完成。
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城乡群众便捷出行
“123,加油。”在“优品道”3楼某卡丁车俱乐部,换上赛车手的全副装备,20岁的成都市民王春龙正和另外两个“发烧友”走上赛道
击掌“约赛”。
随着一声令下,三辆卡丁车开始在弯弯曲曲的赛道上驰骋、追逐,俨然现场版的“速度与激情”。
比赛结束,取下头盔,王春龙开心地表示,他住在红牌楼,以前由于双流这边公交车慢、线路少,想约朋友一起玩颇费“周折”。“现在,双流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加上地铁一条条相继开通,大家出行越来越便捷,我们兄弟几个聚会的次数也更多了。感觉双流的商业综合体业态丰富,挺时尚、挺不错的。”
市民贾红家住黄水镇柳河小区,每当其所在的“广场健身队”要在凤翔湖广场开展活动,她都可以“随喊随到”。
贾红说,以前想“约舞”得转几趟公交车,从黄水镇到凤翔湖大约要“摇晃”1小时,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现在,小区相继开通了S14、S16两条线路的公交车,想到哪里或换乘或直达都方便。简直没有想到,我们农村群众居家过日子也能享受‘说走就走的旅行’,感觉真的很惬意。”
群众交通出行便利,满满的幸福之情。
近年来,双流按照中央、省、市推进绿色发展重大部署要求,紧扣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新能源公交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群众健康出行的重大民生工程,认真学习对标深圳率先在国内实现公交电动化的经验做法,分批次大力投入新能源公交采购,新规划建设16个公交首末站,推动“乡村公交”向“都市公交”、“民营公交”向“国有公交”转型,着力构建与成都中心城区要求相匹配的一体化公交体系。
目前,双流共有公交线路67条,运营公交车950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620辆;合计开行政府指令性线路56条,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强的交通保障(如中电科SD01等),也提高了村通公交覆盖率(如黄龙溪大河村835等)。
为实施好这一民生实事、惠民工程,双流区相关部门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双流先后编制完成了双流《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规划(2015-2030年)》、《进一步促进常规公交发展实施意见》,累计投入7亿元用于新能源车辆采购、充电场站建设和公交运营补贴、场站建设;
为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该区城管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公交“近小区、近校区、近园区”的线网布局理念,先后优化线路55条,新开线路18条、投放新能源车辆142辆,实现公交村村通和社区公交全覆盖。
为提高市民乘坐新能源公交出行的便捷体验,该区城管局携手公交公司遵循“宣传双流、激活旅游、方便群众”的原则,坚持“观光+文化+交通”理念,做实都市公交智能服务、绿色观光体验服务,让市民“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游玩的路”既是通勤手段更是幸福享受。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双流,共同助力双流的社会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双流城里,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许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