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邛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观测站纪实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8-26 02:39:01 编辑:吕纪元
2021年8月24日晚上19时40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正在执行,代号为“邛海”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观测站却突然接到一条口令:“邛海,你方测控任务已结束……”
“明白!”指挥员吴屿镇定从容,随即下达了一连串口令。
还未看到任务成功的“大红屏”,就退出任务,这在该站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但从现场的科技人员脸上,没有看到一丝颓势,反而满是迎接挑战的跃跃欲试。
原来,他们之前跟踪的,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火箭,就在完成规定弧段的跟踪后,马上要转换状态,开始执行西昌发射场的跟踪测量任务。
5小时内连续执行2次跟踪测量任务,这是从未有过的情况,无论是对设备长时间执行任务的状态确认,还是对人员高强度连续作战的心理素质,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某雷达设备机房内,指挥员段孝星正对着状态执行表,一条一条确认技术参数。
段孝星介绍,状态执行表是设备状态管控的“法宝”,“每次任务前,我都会当作从零开始,重新确认设备状态,确保每一个参数都正确。”
确认好状态后,段孝星开始组织岗位人员关机。他说:“雷达设备如果长时间运行,测量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我们只能利用这两发任务间半个小时的空档,让设备恢复到最佳状态。”
小心驶得万年船,正是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该站已零差错圆满完成200余次航天发射测量任务。
需要转换状态的,还有某遥测设备。方舱车内,岗位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地确认设备状态。指挥员方潇说,接到退出任务的指令后,他们迅速切换到执行西昌任务的状态。
“在切换状态时,我们还用了一个小技巧,之前准备了两套软件,分别装填了两发任务的技术参数,并标注清楚任务名称,防止混淆。”方潇介绍,“切换状态的时候直接打开另一套软件,这样和以前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替换相比,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还消除了错误隐患。”
遥测设备是站里最特殊的设备,除了火箭跟踪测量任务外,还要执行卫星长管任务,每年开机时间长达五六千个小时,最长的一次连续一周没有关机。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下,遥测岗位人员都练就了“钢筋铁骨”。
“车里空间很小,以前值班很辛苦。但随着我们对设备的改进,软硬件条件的提升,现在值班轻松多了。”方潇感慨道。如今,方舱车内装了摄像头和软件参数监控系统,执行长管任务时,值班员再也不用一直“钉”在车里,只需设置好长管参数,就可以在值班室远程值守,一有情况会立刻报警,值班员再去处理即可。
近年来,随着航天发射任务越来越高密度,像这样短时间内连续执行任务的情况已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西昌观测站着眼未来航天发射需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优化组织模式和推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通过小项目、小革新、小课题,实现小步快走,最终积少成多,有效提高了测控效率,进一步增强了设备设施的稳定性可靠性。

8月25日凌晨,站在任务成功的“大红屏”前,站长周袁竖起了大拇指:“我们经受住了5小时内完成2次航天发射测量任务的考验,创造了历史、刷新了纪录,这是我们航天测量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梁珂岩 朱晓龙 刘常连 吕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