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云测雨保成功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7-20 15:07:09 编辑:吕纪元
7月19日早上8时19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划破湛蓝的天空,留下优美的航迹。遥望着渐行渐远的火箭、感受着清晨阳光洒在身上的暖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观测站气象雷达站站长何飞感到头顶的“阴霾”终于散去,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就在任务前一天下午,一阵“妖风”突袭西昌,倾盆暴雨夹杂着冰雹顷刻而至,一场气象“保卫战”随即打响。
“增加扫描频率,一定要为发射窗口提供最精确的气象数据。”狂风夹杂着树枝、树叶呼啸而过,豆大的雨点打在地上“噼啪”作响,看着窗外严峻的天气形势,何飞发出指令,测雨小队随即忙碌起来。
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小时后,虽然气象数据显示一切正常,不会有太大的天气变化,但是何飞心里还是一直打鼓,生怕这样的情况再来一次,尤其是影响到火箭发射,那后果就更严重了。
测雨小队分为固定探测组和机动探测组,两个组密切协同、数据互补,共同完成西昌发射场区方圆400公里、高20公里范围内高空气象探测监视工作。
天王山上的固定探测组,使用的是我国目前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的测雨雷达,人员是已经工作28年、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李杰,可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这28年间,李杰曾多次在突发状况下抢修雷达,确保探测数据风雨无阻地送出,为卫星发射提供了坚实的气象保障,是测雨小队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虽然工作这么多年,但是对于气象,李杰始终心存敬畏。2011年7月27日,是他永生难忘的一天。原本计划在5时30分点火发射的第9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发射前3小时遭遇了突发强雷雨天气。此时,火箭已经完成低温推进剂加注工作。发射,火箭穿越雷雨云时将因尖端放电引雷上身,有爆炸解体的风险;不发,泄回推进剂的过程危险重重,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距发射窗口越来越近,场区上空仍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发射流程被迫中止,点火时间一推再推。这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气象团队身上,情况紧急责任重大,李杰与气象保障组沟通后,冒着雷达发射机过热高压的风险,手动操控雷达进行高空探测,最大限度缩短雷达扫图上传时间,提高了气象预报精度,帮助预报组找到了最佳发射窗口,“5:35-5:45仅10分钟场区射向方向无雷暴”,5时44分火箭腾空而起,准确穿过云层夹缝。
虽然李杰盯着雷达监视屏幕的眼睛已经红肿,但当火箭从两片云层之间腾空而起的那一刻,他振臂高呼、掩面而泣。
同样与气象结下深厚感情的还有测雨技师赵景申。工作2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气象探测的点号之间,埋头在云图数据的海洋之中,奋战在星箭腾飞的大幕之后,先后在任务过程中排除雷达故障数十次,逐渐从一名技术“小白”成长为技术专家。
“每次任务,我们要提前2个小时抵达预定位置,架设调试好雷达设备。”赵景申说,由于机动探测组在发射场区是独立运转单元,他们必须独自承担场区上空气象数据探测和回传的所有工作,就算设备发生故障,也只能依靠他们专业技能自行处置。
“为应对设备不可预见的故障问题,我们平时在做好设备维护保养的基础上,反复锤炼临机处置能力,练就了短时间内迅速拆装雷达和更换备份组件的能力,可以保证设备持续正常运行。”赵景申对此信心十足。
谋时谋天谋成功,报阴报晴报国家。像李杰、赵景申这样的航天气象人还有很多,他们几年、几十年如一日,追云望月、听风识雨,常年与艰苦为伍、与寂寞相伴,把家国情怀镌刻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把青春光华绽放在为国铸箭的事业荣光里。(刘常连 赵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