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传统手工艺,岁月沉淀下的“绝技”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7-16 16:07:00 编辑:吕纪元
近日,“美丽乡村·手艺先行”彝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主题展在中国西部高级定制中心(成都)举行。流淌在器皿上的艺术,穿插在针尖上的风情,闪耀在铁锤下的匠心都成为越西对外最显眼的名片。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
在越西县,有一个“银饰村”,走进村里,公路上、村口、庭院里,到处都可以看见制作银饰的村民。
越西县贡莫镇的瓦曲村,整村200多户村民中,大部分都从事彝族银饰品加工工作。天刚亮,瓦曲村人就开始了一天的锤打,“铛、铛、铛”声,铿锵、清脆,富有节奏。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摆在家门口的是铁锤、钳子、錾子、印槽、松香板……各种银饰加工工具应有尽有,比农用工具还齐全。
瓦曲村加工的银饰产品以头饰、领饰、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六大类为主,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能看到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融银、压条、拉丝、饰品制作、饰品清洗……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工序繁多,对眼力、手法等有着严格的考验,因此村里的孩子大多10来岁就开始向长辈学习手艺。代代传承、精益求精,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已经成为瓦曲村不可或缺的“灵魂”,更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
2017年12月,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3月,瓦曲彝族非遗手工银饰传统工艺工坊被授予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
彝族刺绣手工艺
谈起彝绣,就不得不说越西呷古村。在这里,全村317户1576人中就有176人是绣娘,而且几乎家家户户的女孩子从小就会开始接触彝绣。妇女们空闲时在屋内或在门前、庭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边唠家常边做彝绣。呷古彝绣面料上乘、配色得体,设计独到、精工裁剪、手工精细。
彝家姑娘穿上量身定做的彝绣服饰端庄秀美、戴上彝族银饰更显亭亭玉立、美观大方。在彝族地区但凡有重大节日或重要红白喜事,都要穿上彝绣服饰盛装出行。如今,呷古村已成立4个彝绣合作社,并与唯品会合作,通过“非遗+时尚+电商”的模式,不仅让“彝绣”走了出去,更让“彝绣”带动村子发展。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与呷古村相邻的呷拖村,也有一项熠熠生辉的非遗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呷拖村村民吉皮五合是彝族漆器州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他不仅制作技艺精湛,还带动着周边村民、贫困户就业致富。
彝族漆器是在数千年历史的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艺品,由红、黄、黑三色组成,色彩明艳,以圆形为造型主体,具有古朴的艺术风格。
漆器制作从生漆收割、胎坯挑选、胎体制作到图文的绘制及漆物的过程中,一共有50多道工序,82道环节,耗时费力,繁琐而复杂。上好的彝族漆器主要选用优质的杜鹃木、酸枝木、樟木等为原料,经过锯、刨、磨、粘等工序,然后在器形表面精心漆绘图案纹饰,最后完成一件完美的漆器。(但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