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午后,阳光越过高高的树梢,洒落在贵州庙斑驳陆离的飞檐斗拱上,使得质朴沧桑的木石刻,多了几分柔和,穿过自贡市贡井区的老街,小巷深处传来的歌声悠扬入耳。推开众缘普济助养助学中心的大门,杨秀明正站在教室里,和彝族小朋友们一起歌唱。杨秀明表示,这些小朋友都是从凉山州接收过来读书生活的。
杨秀明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90后杨秀明,自贡市众缘普济公益慈善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贡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名从贵州苗寨里走出来的少数民族青年,在协会领导果衍法师的带领下,和团队同事一起,筹资131.86万元建立了众缘普济助养助学中心,资助319名困难学生,异地接收73名彝族学生到贡井读书生活,先后有4名学生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两个孩子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杨秀明跟孩子们在一起
做一滴水: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2年前,考入重庆大学集成电路专业的杨秀明,在大学里深深感受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作为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更加懂得感恩。他坚持利用每个假期担任志愿者,深入到彝族山区开展帮扶支教工作。
支教期间,杨秀明亲眼见到山里孩子们的生活十分困难,他们渴望学习却没办法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于是,大学毕业后,杨秀明来到位于贡井区的众缘普济社,全身心投入公益慈善的事业,希望汇聚社会各界的善心力量,帮助更多困难山区的孩子读好书,上好学。
搬运捐赠物资
15岁的勒石曲布,来自凉山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谈及在贡井的学习和生活,他露出白白的牙齿,憨厚又腼腆地笑:“那个时候知道众缘普济可以接我去山外面学习的时候,真的是又惊又喜,我还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呐。”
在助养助学中心的孩子们眼中,杨秀明有很多模样。和他们一起运动时的开怀大笑,辅导他们做功课时的“愁眉苦脸”,叫他们起床时的温柔和耐心……
为切实帮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10年期间,众缘普济组织青年志愿者500余人次到凉山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歌舞汇演30余场次,为400多户彝区家庭定期提供卫生清洁用品和工具。
做一束光:照亮山区孩子的梦
放弃读研机会和高薪工作机会,选择了少数民族公益慈善事业,杨秀明父母一度表示十分不理解:作为苗寨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父母对杨秀明给予了极大的厚望,本来以为大学毕业后,他可以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
开展助老康养行动
可这个一头扎进慈善事业的“犟驴”,并没有因此止步。
“这将是我终身的事业。”杨秀明对父母说。时间在前行,思想也在改变。7月1日晚上,杨秀明接到了妹妹的电话:“爸爸在观看直播时,一直守在电视机面前,盯着每一个画面寻找你的身影。”听到此处,这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男人眼眶湿润,他仿佛担子顷刻卸下,却又好像更加沉甸甸。
多年来,除了助力贫困少数民族儿童健康发展,杨秀明和他的团队还积极帮扶关爱自贡贫弱群体,持续开展助老康养行动,启动了“麻风老人照料”行动,在四川美姑县瓦吉吉村建立康复院并对麻风患者长期进行照料,累计筹资126万元用于资助凉山州美姑县瓦吉吉村康复院麻风病康复患者,改造了康复院的活动室、餐厅等基础设施,帮助17位散居的彝族麻风病老人解决了生活、照料问题,帮助他们安度晚年。
杨秀明和他的团队在厦门、成都设立志愿活动点,定期开展“众缘衣慰”衣物募集和发放活动,累计募到衣服、棉被等价值430余万元的物资51万件,发放到四川凉山、云南昭通和贵州遵义等地的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惠及3万余人。
多年来,杨秀明和众缘普济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凉山州越西、美姑、昭觉、金阳、布拖、冕宁、普格、雷波等贫困少数民族山区,他用实际行动帮助困难少数民族群体,积极为民族团结、公益慈善、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杨秀明说:“为民族团结、公益慈善、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让少数民族山区的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是他毕生事业。”(程洁 周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