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充:循环农业+劳务外包 “归雁”成乡村振兴“领头雁”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8-28 06:36:41 编辑:杨仁昌 点击:


罗浩在查看水稻长势

20岁时,他怀揣青春梦想独自到北京打拼;21年后,他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助推家乡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他就是西充县常林镇锦屏山村人罗浩,从“归雁”变成了乡村振兴“领头雁”。

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这是投产的第3个生猪养殖场,5000头小猪前几天才进圈。”在仙林镇华光社区的生猪养殖场,罗浩正在监控室查看小猪长势,从监控显示屏上看到,小猪长势喜人,圈舍宽敞干净,排风机、地暖、自动饮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外打拼了好些年,心里一直眷念着家乡。了解到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养殖业的政策后,便萌生了回乡发展的想法。”罗浩1998年中专毕业后到北京发展,从事贸易工作。

2019年10月,已经小有成就的罗浩回到家乡发展生猪养殖业。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多个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种养公司,建立专合社,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3个生猪养殖场。

罗浩的养殖场不但吸引当地5户农户入股,还吸引来合资人。2019年11月,同乡冯齐应拿出多年积蓄入股合作社,跟着罗浩一起发展养殖业,还主动当起管理人员。

“生猪养殖场的发展得益于村民的大力支持。”罗浩说,养殖场目前吸纳30名村民就业,普通工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管理人员月工资10000元左右。

“希望随着养殖场的不断扩建,能给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人一起致富。”罗浩说,目前第4个生猪养殖场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另外,今年他还流转了5000余亩田地发展种植养殖业,预计年支付土地租金约150万元,增加人工工资200余万元,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变废为宝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处理生猪粪污是个难题。”罗浩说,为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底,他承包了1000亩水田,计划将生猪粪液通过发酵处理,制成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今年,罗浩成立浩瑞丰家庭农场,先后承包常林镇锦屏山村、金祠寺村、板桥子村、灵宝宫村土地共5000余亩,发展种植业。其中锦屏山村的1200余亩土地被政府规划为稻鱼基地,罗浩对其余4000余亩田地进行整治,结合生猪养殖场所产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锦屏山村,成片的稻田已经披上了“黄金甲”,即将迎来丰收季。稻田三面各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渠。“水渠是用来养鱼的。”罗浩介绍,水田经整治后实行“稻油”轮作和种养结合模式。鱼在稻田中除草、吃虫,鱼得肥而稻变壮,从而降低施肥施药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平衡;实行“稻油”轮作模式,还能增加一季的粮食产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罗浩说,第4个生猪养殖场建成投产后,4个生猪养殖场所产生的生猪粪污完全能够满足农场有机肥料需求。变“粪”为宝,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三赢,使公司的种植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劳务外包实现互利双赢

“劳务外包让流转了土地的群众有机会再次上岗,让有劳动意愿的人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8月23日上午,在常林镇锦屏山村,正在为罗浩公司进行田间管理的任聪笑呵呵地说。

“劳务外包也解决了我们公司的用工难题。”罗浩介绍,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公司,用工需要量大,签订劳务外包协议,既解决了公司劳动力缺乏的后顾之忧,又让群众家门口就业挣钱,实现了实实在在的互利双赢。

所谓“劳务外包”,是罗浩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后,和该村村委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由村委会负责组建劳动队伍,承包流转土地上的劳务。组建劳动队伍在优先考虑本村群众的前提下,也辐射带动周边村的群众就业。

“我参与除草、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很满足。”任聪说。

在该村,和任聪一样参与劳务分包的村民还有很多。

“在家门口务工,离家近,收入稳定。”64岁的陈巡国原来一年种五六亩田地,纯收入仅1万元左右,现在在基地打工,一年劳务收入达4万元。(赵威 廖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