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龙泉镇构溪社区:撂荒地成丰产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5-26 13:49:08 编辑:杨仁昌 点击:


村民在改造出来的地里收割油菜(资料图)

“这两天是周末,多安排一些劳动力到田里割油菜。”5月8日,正值农忙,阆中市龙泉镇构溪社区党支部书记袁兵来到该村2组安排收割工作。一望无垠的油菜田里,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等油菜收割以后,这些旱地将变成水田,栽上秧苗。

谁都想不到,以前的200多亩撂荒地,如今成了山村老百姓的“粮仓”和“聚宝盆”。说起这一变化,社区干部和村民们感慨万千。

组建农庄 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以前这些田地都是高产田,养活了我们村几百人。后来大量劳动力外出,这些良田就被荒废,杂草丛生,许多地方连路都没有了。”今年82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定容说。阆中市龙泉镇构溪社区距离阆中市区有70多公里,是一个十分偏远的山区。构溪社区第2居民小组由原3个村民小组合并成立,现有户籍人口280人。看到曾经的庄稼地长的是杂草和荆棘,大家心里都很着急。

面对土地撂荒的现状,社区党支部书记袁兵与班子一起调研,与党员和群众座谈,决定探索试点,利用“党小组+集体经济”的路子来解决这一难题。社区党支部整合资源,组建农庄,利用撂荒土地组织集体生产、发展集体经济。

通过组织推荐、群众选举的方式,构溪社区在第2居民小组组建农庄,发展4人党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工作。通过召开在家群众院坝会,给大家算经济账、社会账、发展账,动员群众将撂荒土地流转出来,动员群众到农庄劳动。2020年10月第一次土地开荒复垦时,仅有10多名群众参与,之后在党员干部的带动和集体劳动氛围的影响下,其他群众陆续加入,逐步形成了60多人的劳动主力军。

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流转合同,第一年开荒免费,第二年每亩按照旱地和水田补贴100-200元,土地政策性补贴不变;村民也可以自己回家种植……一系列灵活的政策,得到全体村民的拥护。“这个办法好,可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同时也保证土地权益不变,我们放心!”村民们说。

种植粮油 第一季初见成效

“去年开始试点以后,我们就派出劳动力进行排杂和土地整形。”袁兵介绍,2组的劳动力十分有限,于是动员社区其他组的劳动力参加,由社区垫资购买相关设施设备进行作业。截至目前,已组织集体劳动35场次,用工450多人次,发放薪酬2.3万余元。

这些土地种什么呢?社区党支部考虑到粮油市场需求较大,而且社区坚持无公害种植,见效较快。因此,干部和群众一致决定种植油菜和水稻,第一季的油菜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据介绍,200余亩撂荒地经过清障平整,实行两季轮作,夏收油菜,秋收鱼和水稻,预计可收获油菜7.5吨、水稻50吨、鲫鱼250公斤。“根据财务算账分析,我们去年开荒投入的机器设备和人力成本大约7万多元。今年,油菜、稻鱼收入预计达20万元,扣去人工、种苗、机械等投入,预计集体经济纯收入可达4万元。”袁兵说,明年将鼓励社区干部和党员购买机械设备入股,成立农机服务队,跨区域作业,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

联动增收 村民热情高涨

“以前各家各户劳动力分散,现在通过党支部的组织调动,可以在整个社区组织劳动力。老百姓对此十分满意。”村民们说。

“我们的劳动力每天统一作业,统一吃饭。如果村民的庄稼需要种植,可以和集体劳动错开时间。”党小组组长李定文说。

村民李志德收割、下种、开荒什么活都会做,在集体工作期间共计有60多个工,挣得现金3000多元,“我们很喜欢在一起劳动,大家有说有笑,还可以挣报酬。”集体劳动点燃了群众的热情,劳动时争相加入、竞相比赛,欢声笑语、情绪高涨。受此影响,刘会兰、杨秀芳等村民主动参加劳动,陈定荣、鲜兰英等年老体弱的村民主动送水、送菜、煮饭。

据龙泉镇党委书记李瑜介绍,构溪社区开展的党小组引领集体经济发展,不但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还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联动增长,实现了党风、社风和民风同步改善,为边远山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思考。

“通过在农庄的集体劳动,将留守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杨大荣等30多名外出务工户主动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给农庄,并在返乡期间主动要求参加集体义务劳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不断增强!”袁兵说。(张晓东 何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