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集中公开通报山西、辽宁、安徽、江西、河南等8省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语气之严厉、用词之犀利、批评之锐利,给当地生态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也给更多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不小的警示。
环境保护督察是发现问题的“显微镜”。这些年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整治环保问题规定越来越严,力度越来越大。环保督察是对生态环境工作的一次“大体检”,是找准问题短板的一台高分辨率“显微镜”。以环保督查开启环境保护“探照灯”,下足力、铆足劲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弥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要带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紧箍咒”,“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最严格的制度、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上好“保险杠”。
环境保护督察是医治痼疾的“手术刀”。现在,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亮眼成绩,却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偷排偷放、整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如果认真分析一个存在的环境问题,表面上看问题出在企业身上,但究其根子,还是相关职能部门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以推进“蓝天”“碧水”“绿地”保护为总目标,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从严从重打击,加大违法者违法成本。建设生态文明关乎民生福祉,必须抓紧抓牢。要立即行动、突出重点、抓紧整改,加强日常监管,强化督导检查,持续形成高压态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指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要“得罪”一些人。但这种“得罪”,归根结底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相关职能部门若要得到人民群众普遍称赞,就要切实解决环境治理中的实际问题,破解群众身边的烦心事。(阆中市民政局 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