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人才“四张牌” 激发振兴“源动力”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3-29 08:54:34 编辑:杨仁昌 点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匮乏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积极主动打好人才“四张牌”,破除乡村振兴人才瓶颈,让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持久力量。

多措并举培育人才,打好“培育牌”,增强乡村振兴内驱力。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立足长远培养后备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农村教育事业关系着乡村后备人才体系的建设状况,对乡村的未来产生更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通过建立农村教育培训机构、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学质量、适当提高农村学生招录比等办法,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课后无人辅导、教育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从源头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长远地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的全面复兴储备深厚的人才资源。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积极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线上线下培训教学模式,有序推动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实施干部成长“导师制”“帮带制”和“回炉改造制”,逐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在“三大攻坚战”一线火线墩苗历练,增强“八项本领”,提升“七种能力”,筑牢干部队伍金字塔的坚实底座。挖掘潜在力量。积极挖掘本土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有能力有学识的“土专家”“新乡贤”,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充分激发他们的“造血”功能,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吸引更多群众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

海纳百川广揽人才,打好“引进牌”,注入乡村振兴新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围绕“基层队伍”抓引进。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基层党支部是贯彻党的宗旨的具体实行者,是党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环。针对成渝地区高校毕业生流失较严重问题,扎实做好“归雁计划”,加大回引大学生到村任职力度,发挥其优势和才华,配强优化基层党支部干部队伍,打造一支能干事、干成事的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围绕“转型升级”抓引进。人才大计“量”“质”为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广揽各行业的现代化专业技能人才、行业领军人才、管理拔尖人才,鼓励他们到农村挂职、兼职、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围绕“技术合作”抓引进。从资金入注、技术入股、科技合作、知识产权等方面入手,加强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以技术合作推动创新创造;推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与实施具体产业项目的乡村进行精准对接、开展精准帮扶,定向培养农村科技型人才,推动外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向乡村建设。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打好“管理牌”,释放乡村振兴活力。“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打破人才壁垒。人才渴望的是事业,需要的是合适的工作岗位。根除官本位、行政化的用才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人才主体地位,不唯专业、学历、职称、资历、身份、论文、年龄选拔使用人才,坚持人岗相适,以用为本,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打通上升通道。人才渴望进步,相比待遇,人才更在乎的是机遇和未来的发展。要打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拓宽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搭建人才成长的广阔舞台,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土壤。构建人才共享体系。近年的“抢人大战”白热化,要改变传统人才应用思维,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打破空间区域限制,分层分类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共享共治体系”,从“筑巢引凤到去凤凰的聚集地筑巢”,从“人才为我所有到人才为我所用”,开拓更远路径与思维,为乡村振兴借力聚智,打造人才循环再生优化生态链。

求贤若渴爱惜人才,打好“留才牌”,保持乡村振兴攻坚耐力。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激励和“容错”机制,以能力、贡献、实绩为导向,以物质和精神激励为落脚点,打造人才“加油站”,保护创新创业“火种”,点燃干事创业激情;制定人才考核退出机制,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导向,让人才有动力也有压力,激活人才一池春水,释放人才发展生机活力。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磁场。事业是“吸铁石”,平台是“梧桐树”,,产业兴旺是基础。聚焦城市环境优化,以产业为基、资本为媒,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构建“以产带人,以人兴城”的产城一体格局,造就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全面营造公开平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靠文化价值观增强人才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构建人才服务生态圈拴心留人。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实其购房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卫生等政策,打造生活半小时圈,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圈;全面推行“一站式”“保姆式”的个性化、精准化、专业化贴心服务,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来得放心、干得舒心、留得安心,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人才活力和红利。(嘉陵区世阳镇 青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