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委和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的“执行者”,是基层的“代言人”,是带领群众致富的“排头兵”。一直以来乡镇党委和政府都承担着治理和发展的重任,然而在传统微型农业经济状态下的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特征,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削弱了乡村治理,成为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随着乡镇行政区划和村建制调整改革“前半篇”文章的基本完成,其带来的改革红利可见一斑。
合村并镇,优化服务管理,增强干部活力。“两项改革”之前,部分乡镇机关在服务管理方面人手不够、编制紧缺、事项繁杂,更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客观事实制约,为群众办事的时候腾不出手、迈不开腿。“两项改革”开展后,乡镇统一设置了党建工作、综合行政执法、社会事务机构和便民服务中心,部分具备条件的乡镇还设置了农民工服务中心等特色机构,并明晰工作边界、做实职能职责,为优化协同高效履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加强条块之间人员统筹,大力推进治理服务力量下沉,有效破解“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困境。
整合资源,重新调整配置,激发群众活力。“两项改革”之前,受地域狭窄、交通不便、劳动力失衡、物质资源分布不均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村经济发展滞慢。在合村并镇的推动下,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充分利用起来,让公共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调整配置。将山上的村往山下并,沟里的村往沟外并,周边的村向中心并,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改善了产业布局,优化了生产要素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村与村共同发展,发挥出“1+1大于2”的效能。
以人为本,顺应民心民意,永葆改革活力。“两项改革”的初心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尊重民意,顺应人心之所向,把民众的需求提在第一位斟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把群众的意见摆在第一位解决。正所谓“绝妙的主意不如人民满意,良苦的用心不如群众开心”,所有的事项都要先征求群众意见,宁可先做工作“推迟干”,也绝不与群众“对着干”。如此才能永葆改革活力,让“两项改革”的“后半篇”文章畅通无阻。(营山县委组织部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