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乡村若治,百姓即安,国家则稳。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便以大刀阔斧之势、波澜不惊之态,挥写出了乡村治理新篇章。共产党人干事业,从来都是一靠真理,二靠群众,三靠实干,“两项改革”是乡村治理的“先手棋”“基本功”“前半篇”,“如何落子?”“如何历练?”“如何执笔?”即是方法论的问题。
“谋事在先,谋定后动”。“两项改革”的科学布局在于长时间的酝酿、大强度的调研、深层次的剖析。回看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干好事、干成事无一例外不是坚守“一线工作法”,无一例外不是充分运用调查研究法。真实有效的调研必须做到“蹲下身子看蚂蚁”“脚踏泥土闻芬芳”“耐心细致解麻雀”,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也不是简单地统计表格数据,更不是带着滤镜去“踩点”,需要多一点“实调研”少一点“云调研”,多一点“泥土味”少一点“机关气”。如果调研走了样、打了折扣,情况摸不清、问题摸不透、症结摸不准,调研结果也会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又何以科学勾勒蓝图?何能精准对症施策?何来改革红利可享?
“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两项改革”的平稳有序基于符合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待、获得群众支持。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立足新时代,治理理念已从自上而下的“管理”转变为多方参与的“治理”,更能凸显人民至上的主体地位和党群之间的互动性。实施“两项改革”,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赋予了更强劲的动能,也为乡村自治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更为群众意愿表达提供了更宽的渠道。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赋权并不是“松开镣铐跳舞”,而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实行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并不等同于“一言堂”,而是为了提高村干部待遇,选出能够坚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优秀人才。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两项改革”的精准发力源于“实事求是”分类施策和“适时求是”把握节奏,既在方案制定时“慢工出细活”,又在改革实施时“快刀斩乱麻”。推进乡村治理“前半篇文章”完成了“加减运算”,一方面在力量上做“加法”,依法依规赋权赋能赋责,倾斜倾注人财物资源,服务力量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另一方面在数量上做“减法”,乡镇、村(社区)数量减少了,文件、会议、报表等影响服务效能的“繁文缛节”削减了,乡村治理任务担子减负了。接下来的“后半篇文章”将着眼于“乘除运算”,一方面在动力上做“乘法”,改善教育、医疗、产业等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达到服务效应、治理效能倍增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阻力上做“除法”,以“自治”解决乡村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以“德治”祛除“撒泼”“扯精”“乱告状”等陋习,以“法治”消除乡村熟人社会“人情面子”与规章纪律的矛盾。
当前,我们仍需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以贯之地坚持按客观规律、群众意愿、实事求是做事的方法论,执如椽之笔写好乡村治理“后半篇文章”。(营山县委组织部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