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南部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南部县争当“三个排头兵”、争创全市经济副中心、争做“次极核”先行区提供了坚强的文化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2020年12月31日,走进大王镇羊角山村,只见村道公路两旁民居、党群服务中心等的显著位置,都能看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自立自强脱贫奔康”等内容的宣传文化墙。
“简单易懂,教育意义很强。”羊角山村党支部书记雍太俊介绍,村里有文化墙50余平方米,展板18个,图文并茂,群众一看就懂。
在羊角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里,有一面“有声图书文化墙”,不少村民正拿手机扫码听书。“只要扫下二维码,就能听到国家大事、疫情防控知识等内容,实现无障碍阅读。”村民雍开平说,扫码听书,方便实用。
该县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10月下旬,该县图书馆完成了大王镇羊角山村、八尔湖镇纯阳山村等村的农家书屋分馆数字化建设,让数字阅读机、有声图书走进乡村。2020年疫情期间,县图书馆推出丰富多彩的线上阅读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阅读推文216期,开展线上讲座38期、线上展览24期、线上培训16期,县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点击量达70余万次。
不仅如此,该县还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仅2020年,就利用“送书下乡”“农民读书月”“4·23世界读书日”“大学生志愿者助力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活动,开展线下阅读推广。
该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部县充分发挥文化惠民、文化扶志等功能,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大基层文化室、图书室等硬件设施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5年来,该县新(改、扩)建文化院坝235个,建成配置有图书室、广播室、活动室的村级文化活动室1039个,楠木镇花冠庙村、盘龙镇中窑坝村、五灵乡三角山村等19个村被评为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该县还大力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00余场次,举办“把小康带回家”南部县脱贫攻坚故事汇活动,让“四拼精神”激发干群奔小康的斗志。通过艺术指导、设备支持等形式,在部分村组建起民间器乐队、秧歌队、舞龙队和广场舞队等各类民间文艺团体100余个。“全县每个村每年都要举办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50个村探索举办乡村‘春晚’。”该负责人说。
一个个文化活动阵地建成、一项项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文化惠民零距离。
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形式多样
2020年12月29日,柳林幼儿园内,一场以“南部四绝花样玩、民间艺术代代传”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展演拉开帷幕。舞台上,孩子们通过舞蹈、皮影等不同表现方式,诠释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一口说唱千古事,双手摆弄百万兵”,这是对马王皮影戏的形象描述。在一阵锣鼓声中,一出精彩的“葫芦娃”皮影戏开始了,“葫芦娃”皮影在孩子们手中被演绎得栩栩如生。
“传承优秀民间艺术,从娃娃抓起。”柳林幼儿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开始,该园邀请“南部四绝”传承人来园开展师资培训。每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每月一次班级民间艺术展示,每学期一次民间艺术亲子活动,每年一次民俗文化节,打造个性化的园所文化。“将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活动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撒下艺术的种子。”该负责人说,两年多来,1200余名学生接受了非物质文化的熏陶。
“清早起来走上梁,看见贤妹晒太阳。太阳照在山梁上,贤妹想穿花衣裳……”日前,四川省文旅厅公布2020年四川省乡村艺术节群众文艺作品比赛获得名次作品名单,在音乐类作品中,独具南部地方特色的民歌《吼拐》排名第二。与此同时,在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上,《吼拐》获得银奖。
一首地方民歌为何屡次获奖?“《吼拐》分双峰吼拐和店垭吼拐两种,均采用‘引子+主题+尾声’的结构,两地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歌词、衬词和旋律都有所不同。”南部三中音乐教师向兴斌介绍,《吼拐》属于山歌种类,曲调多采用五声徵调式,意境明亮、旋律高亢、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把川北人开朗乐观、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该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才能留住南部记忆、夯实文化阵地、推进文化繁荣。近年来,该县编撰出版了《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部县文物揽胜》等文化类书籍,编排大型历史文化戏剧《陈母教子》,创编《在南部天空下》《把小康带回家》等本土歌曲,马王皮影、群龙剪纸、升钟湖树皮画、蛋壳画、根雕等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大繁荣引领乡村大发展
翻阅南部2200余年建县史,工部尚书李先复、陈氏“一门三状元”、大学士蒲宗孟、抗日英烈柴意新等历史名人不胜枚举。傩戏、剪纸、皮影、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桌丰盛而精美的文化大餐。唐代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名家曾游览南部,为这里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这里还有被誉为“阆南仙地”“嘉陵第一名山”的禹迹山,保留着明清风貌的石河古镇,长坪山烈士陵园、“升保起义”纪念陈列馆等。“它们是先人赐予南部县的宝贵资源,更为南部县的旅游开发积淀了厚重底蕴。”该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南部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空中吊桥、悬崖秋千、空中溜索、亲子厨房、七彩滑道……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八尔湖梦里水乡乡村旅游项目于2020年10月投入使用,开园至今,已吸引游客15万人次。
在长坪山红军战场遗址,当年红四方面军生活、作战场景及采盐、制盐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革命老街旧居、纪念碑、红军纪念馆与已建成的烈士陵园遥相呼应,有身临其境的强烈代入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受到爱国主义洗礼和革命传统教育。
山脚下,火峰-长坪山晚熟柑橘产业园里郁郁葱葱。“整合晚熟柑橘产业、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带动革命老区群众增收致富。”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链拓展延伸,形成了以长坪山红色旅游景区为龙头、现代农业和红色旅游有机融合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南部县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培育,紧紧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承性原则、相融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实行“一村一韵”规划,精心打造文化+民宿、文化+产业等综合体,以文化大繁荣引领乡村大发展。
目前,南部县开发了以根雕、树皮画、傩戏面具等为主的创意文化产品,打造以桂花茶、蛋壳画、嘉陵江奇石等为主的文旅产品,南部县文化类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文化产业总产值上亿元。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百花齐放竞芳华。“十三五”期间,南部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旅融合有机统一起来,开创了南部县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李果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