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城乡社区建设不断加强
践行“民生民政”理念,建设和谐有序的民生社区。坚持党建为先,以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快“亲民化”改造进程,实现公共活动空间最大化,推进传统的管理、办事单一场景向共建共治共享多样场景转变。共争取各类资金5766万元,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3个,建成投用社区综合体11个、超5万㎡,全面实现社区亲民化改造,精准对接便民服务。联合出台《关于建设住宅小区共享空间的指导意见》,赋予住宅小区架空层党群活动、老年人活动、社工服务等“4+N”共享空间功能,将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小区、居民楼栋,有效打通了城乡基层治理“最后一步路”。天立、鹰翔苑、沁园春等试点小区共享空间已建成投用。
践行“法治民政”理念,建设规范文明的法治社区。下好撤乡、并村、优社区“先手棋”,建制村从1335个调减为1143个、将原有社区从311个优化为341个,依法实现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村社区换届。出台《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意见》《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实施意见》等政策制度,厘清村社区依法履职、依法协助、负面事项“三张清单”。开展村居务公开标准化建设,将村居务公开135项公开事项优化调整为58项,将58项公开事项细划为26项基本盘事项,工作经验获省民政厅益西达瓦厅长肯定性批示,并在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动态专题刊发。
创新推进2个街道、6个社区全省首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确定为全省基层治理示范街道示范社区,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2次,全市交流1次。
践行“文化民政”理念,建设品牌特色的文化社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作用,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推行居民公约“六步工作法”,通过发现和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搭建社区居民互助互动平台等方式,引导居民崇德向善、培育心口相传的城乡社区精神,形成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氛围。
严格规范管理 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两个覆盖”全面加强。扎实履行全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四同时三同步”要求抓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全市社会组织依法实现“党建引领进章程”“重大事项充分听取所在党组织意见”全覆盖。目前全市纳入党建基数的社会组织822个,单独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311个、功能型党组织47个、建立38个联合党支部,党的组织和工作实现有效覆盖。
严格“五分离五规范”,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全面完成全市330家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任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登记流程,简化登记手续,审批材料由15项减少至13项,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行政许可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实现了3个100%。
突出规范有序,严格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严格落实“两个条例”登记要求,认真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年报,坚持常态督查与定期抽查相结合,联合相关部门定期随机抽查部分社会组织,及时传导监管压力。5年来,全市共抽查社会组织300余家,发现并及时督促整改问题420余个,及时对相关社会组织开展行政处罚。目前,全市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数1744个,市本级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数324个。
坚持五社联动 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新路径
建好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园。投入100万元建成1100平方米市社会组织孵化园,通过引入社工机构运营,采取适时现场指导、定期举办专题培训、每周开展“泸州社工下午茶”“党建沙龙”等方式,切实为全市社会组织、社工站提供专业服务。今年来,市社会组织孵化园共吸收13家重点社会组织和7家区县社工总站运营机构入驻,指导孵化社会组织51家、成立社工机构13家,新建社会组织党组织10家。
建优购买服务供需平台。聚焦政府购买服务找优质社工机构难、社工机构找承接项目
抓实社工资格考试培训。集中开展全市大规模“线上+线下”培训、积极营造社会工作舆论宣传氛围等方式,大力推动“一村(社区)一社工”和社工机构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泸州市持证社工数从514名增加至732名。2021年,全市社工职业水平等级考试报名人数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2398人。
加强社工专业能力培训。着力社工机构服务专业化,积极实施社工机构专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划拨专项经费、邀请专家教授辅导、知名社工人才示范讲解、社工机构现场演练等方式,集中对社工从业人员开展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继续教育。2021年,全市投入80余万元,对32家社工机构、240余名专业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泸州市民政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