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200米的松潘县有这样一颗水晶,它镶嵌在千里岷江之源,背靠享誉中外的漳腊金矿——达波山之东侧,犹如晶莹剔透的高原明珠,世代守护在岷江河畔!她就是松潘县川主寺镇水桶村。
但是,就是这样一座靠着金山、伴着绿水的村庄,在2014年被识别为原水晶乡唯一的贫困村。自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以来,一场寻找水桶村发展短板、破解制约发展瓶颈的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
问诊把脉找短板,对症下药精发力
“要想富,先修路!水桶村虽临近川九路省道沿线,但是一直处于旅游沿线辐射死角,与川九路隔江相望,发展旅游产业望得见,够不着!”原水桶村党支部书记邓真感叹道。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西南科技大学、松潘县政法委等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水桶村先后投入360余万元,对村级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包括2公里村道公路硬化拓宽(宽度达到6米)、配套村道安装太阳能路灯22盏、地质灾害点生态河堤建设、村委会改造、贫困户院坝硬化、电网改造等一系列扶贫惠民项目。同时,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等脱贫标准要求,水桶村先后依托藏区新居工程政策对10户贫困户住房进行了改建维修,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
为加强村级党建阵地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水桶村先后建起了村委会党建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及健身院坝等公益基础设施。
“之前每家子的饮用水一到夏天雨季,就浑浊不堪,无法正常饮用,甚至到冬天,水池结冰,无水可喝。”贫困户达纳孝摇头道。
“通过驻村工作队协调乡政府资金支持,水桶村村民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了切实保障,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天,每户村民家里都喝上了集中供应的清澈甘甜的本地山泉水……”水桶村村委会主任纳周欣慰地感叹道。
“经过一年又一年各级政府部门的持续努力,经历一批又一批的驻村帮扶干部的真干实干,通过一点一滴的对标查漏补缺,水桶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包括产业发展均达到了脱贫标准,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打赢并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水桶村党支部书记尕让索纳信心满满地说道。
科技扶贫,融合扶贫与扶志扶智
水桶村已于2016年正式退出来贫困村序列,并于2018年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6.7%降至0%,并在2019年4月与松潘县整体一道步入贫困县“摘帽”新时代。
“虽然说水桶村已经脱贫了,通过我们的深入观察,水桶村的集体经济项目,特别是随着受九寨沟‘8.8’地震影响,整个九环旅游线不景气,加之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今年我们村的草莓基地项目面临着严峻考验,加之去年受‘8.20’洪灾影响,交通道路阻断,本村部分村民种植的莴笋滞销,大部分成熟的蔬菜都烂在了地里,今年的情形对他们来说简直雪上加霜。” 川主寺镇党委书记蒙成鹏忧虑地说道。
为解决困境,扶持水桶村集体经济发展,水桶村驻村工作队主动联系派出单位,积极组织采取“以购代扶”的方式,缓解农产品销售压力。同时,依托本村集体经济项目——松潘高原夏季草莓试验示范及推广项目,坚持科技扶贫,经常去到大棚基地,探讨草莓种植技术,提炼总结草莓栽培技术经验,为进一步优化集体经济供给侧结构,壮大集体经济规模,提供智力支持。
生态扶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中的两大战役,生态与贫困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必须要补齐的短板。
“从过去的守着金山银山,却变为了贫困村,再到后来通过各界努力甩掉‘贫困帽子’,我们一直都在思考,怎样在带领村民顺利脱贫致富的同时,还要守住绿水青山,立足全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利用生态环境优势,让贫困群众从守护绿水青山当中收获真金白银!” 水桶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兆军说道。
近年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动落实省内定点帮扶责任,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依托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对包括原水晶乡所辖祁命村在内共投资580余万元,示范性建设了川西北高原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确保一江岷水向东流。经过历届各级党委政府、相关帮扶部门的共同努力,加之全体水桶村广大群众的自力更生,奋力斗贫,水桶村先后获得了“省级卫生村”“州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补上该补的短板,才能不断补齐影响村民生活质量的短板。只要困境走出来了,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日子才能越过越好,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铺展开来!(松潘县川主寺镇水桶村驻村工作队供稿 汪子娟 母建民 杨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