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充召开的南充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通报新闻布会上,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负责人就南充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相关情况回答与会人员提问。
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可以说时间长、点多面广、专业性强,南充市如何在普查过程中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答:数据质量是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为此,我们始终聚焦“真实、准确、全面”的普查目标要求,坚持将数据质量控制贯穿普查全过程,严格落实普查质量管理各项制度和责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成立质量监督组,明确人员职责。“市污普办”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督工作组,明确了质量监督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及人员分工,通过数据审核、现场检查、抽查复核和质量核查等方式进行监督,专注于普查数据质量的全过程把控。
建立健全普查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责任落实。“市污普办”先后印发实施《南充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南充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入户调查与数据审核阶段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试行)》等质量控制文件,建立覆盖普查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普查责任体系,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相关责任。建立普查数据质量溯源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开展普查数据核查和质量评估,对普查数据质量问题突出的地区采取约谈、通报等措施,严格落实责任,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强化普查队伍能力建设。本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市污普办”从市生态环境局下属单位抽调5人到“市污普办”任专职工作人员,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4名。同时,从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4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到“市污普办”集中办公。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污普办”还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公开招聘5人作为专职工作人员充实人员结构。
同时,南充市通过培训、考试选聘的普查员1315名,普查指导员261名,全部实现持证上岗,组建了一支专业能力强、责任意识高的基层“两员”队伍,确保了普查一手数据的高质量。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参与并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达8000多人次。
坚持全过程质量管控,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始终坚持普查对象自审、普查员现场初审、普查指导员现场复审、县级全面审核、市级集中审核和抽样复核的全过程数据审核工作流程,做到“谁填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在普查的不同阶段,多次组织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汇审、行业部门专审、专家汇审、生态环境部门内审和县级交叉审核等,形成问题清单,及时组织整改落实,确保普查数据的高质量。
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强化责任、加强审核等多种手段,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问:污染源普查数据来之不易,请问普查成果接下来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取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掌握了目前生态环境领域覆盖最全面、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数据。数据来自不易,但获取数据不是最终目的,用好用活这些基础数据才是普查的价值体现。考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挖掘普查数据价值,拓展成果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普查成果在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更大作用。
深入分析普查数据,找准攻坚发力点。接下来,我们将组织精干力量,继续深入挖掘和提炼普查数据,找准影响全市及各区(市)县生态环境质量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分析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短板。将聚焦短板弱项,查找原因,深入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和趋势,进而真正摸清全市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为“十四五”时期科学、精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找准攻坚的发力点。
积极探索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下一步,将通过污染源普查成果与地理国情数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数据、“三线一单”成果、环境质量数据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口、GDP、空间、时间、环境质量、污染物产排量等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积极构建可视化的“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为深化污染源监管、区域(流域)环境形势分析、环境风险管控及预警、建设项目选址等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接下来,将以此次普查为契机,利用好来之不易的普查数据和培养锻炼出的人才队伍,针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协同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支撑。
问:我们注意到,本次污染源普查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市统计局为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单位,在污染源普查过程中,具体配合做好了哪些工作?
答:市统计局是本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成员单位,结合职能职责主要做好了以下工作:一方面,积极配合做好普查的基础性工作。此次污染源普查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我们积极发挥统计部门在普查技术方面的优势,派员参与本地区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同时,严格按照统计法规权限要求,提供普查相关基础数据,先后提供了能源、工业、养殖源等有关统计资料。另一方面,积极协同做好普查数据审核、分析和评估工作。积极参与普查相关数据的审核、审定、普查数据的评估及普查结果的公布等工作。多次与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工作座谈,认真回复关于污染源普查数据核定的相关意见、建议,合力保障普查数据质量。
问:南充作为全省畜牧大市,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近年来畜牧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按照“优布局、减存量、控增量”的原则,多措并举防治养殖污染。
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关于加快建设全市现代绿色畜牧业的意见》要求,明确了畜牧业绿色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效推动全市畜牧业绿色发展。2020年全市进一步规范调整完善畜禽养殖禁养区,全市共划定禁养区398个,面积783平方公里,加强畜禽养殖区域管理,引导畜牧产业向环境容量大的区域发展,不断优化养殖布局,从源头预防养殖污染。
持续开展治理。进一步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网格监管责任和环保主体责任,严防禁养区养殖场关停复养和中央、省、市各级反馈环保问题反弹,督导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并规范运行,切实发挥好养殖环保设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功能,做到畜禽养殖粪污“全收集、存得住、用得掉、不排放”,持续消减畜禽粪污存量。日前,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严格规范发展。严禁在畜禽养殖禁养区和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建场,新建养殖场规模必须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环境承载力要求,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坚持高起点发展,依托招引的温氏、天兆、新希望等畜牧龙头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公司+家庭牧场”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全市发展环境友好型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2100余家,确保畜禽养殖粪污“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实现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严控畜禽粪污增量。
问:畜禽粪污是如何处理的,会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答:畜禽粪尿本身是富含氮、磷等物质的优良有机肥源,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是最经济有效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途径,也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提升土壤地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重要抓手。按照《南充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2018-2020年)》要求,我们坚持“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理念,以畜禽规模养殖场和散养密集区为重点,通过配套完善养殖环保设施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能源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依托2018年成功争取并组织实施的全国5个、西部唯一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全市共投入8.7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3.2亿元、市级2300万元)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经过2年多时间的组织实施,目前项目规划任务已经全部建设完成,全市共配套完善和改造升级了1432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收集、处理、存储和利用设施设备,建成了8个区域粪污集中处理(有机肥厂)中心,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已达100%,大大提升了畜禽养殖粪污分散收集和集中处置能力,彻底杜绝了畜禽粪污未经处置就直接进入环境的现象。
同时,结合南充优质粮油和晚熟柑桔农业产业基础,大力支持粪肥田间储存和利用设施建设,推广以“畜-沼-果(粮、菜、草、林)”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指导广大种植、养殖户和三方粪肥利用组织根据科学利用粪肥,全力打通粪肥利用“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成畜禽粪污转运社会化服务组织16家,种养结合示范基地45个,以“生猪+晚熟柑桔”为代表的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功构建了以南部县德盛牛场、高坪区本味农业和仪陇县“温氏+海越”模式为代表的“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绿色发展格局,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肥均能以液体沼肥、堆沤肥和有机肥料的形式实现还田利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为畜牧业实现绿色生态、健康安全发展夯实基础,为建设美丽南充、美丽四川贡献畜牧力量。(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