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党小组、建强前沿哨所——阆中市龙泉镇推动基层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2-04 13:59:01 编辑:杨仁昌 点击:

今年以来,龙泉镇认真贯彻阆中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以开展南充市基层治理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党小组+”工作法,坚持抓示范促提升、抓难点求突破、抓创新增活力,全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党员干部奋进创业的热情持续高涨,在构溪社区开展的基层治理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推行“党小组+党员群众+在外民工”模式,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针对农村基层党小组功能弱化淡化的现实问题,龙泉镇党委以规范设置党小组为抓手,着力打通基层组织“神经末梢”,夯实党建“前沿哨所”,激活组织“肌体细胞”。

在家党员“结对子”。探索党小组“结对帮扶”制度,由党小组指定,在家党员就近联系10-20户群众,实现在家群众全覆盖。要求每月入户不低于3次,广泛开展时事政治、政策法规、文明新风等“三大教育”,收集解决群众意见建议120余条;开展新老党员“双向帮带”活动,年轻党员教老党员使用微信、QQ等新媒介,参与网络学习和交流,老党员给年轻党员分享红色故事,分享农村工作经验,形成了“新老互助”的良好氛围。

流动党员“铺场子”。针对在外农民工党员参与组织生活难、相互沟通难等问题,在民工相对集中的地方组建“流动党小组”,建立“信息互通、发展互联、纾困互助”三大工作机制。先后在成都、重庆设立了流动党小组,有效增强了外出务工党员归属感。在村民小组优化调整过程中,在外党员和务工人员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提出科学合理建议10余条,使调整过程更加顺畅。

普通群众“上台子”。推行党员和群众“共学共商”制度。在每月一次的党小组会上,邀请群众共同参与学习,提升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破除对党组织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对村级发展和涉及群众利益事务,由党小组组织农户,共同商议研讨,收集意见建议,提交村“两委”研究决策,让权利和政策在阳光下运行,提升群众参与度和信任度。

推行“党小组+集体经济+新型主体”模式,切实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

积极发挥党小组红色引领作用,努力探索党小组“连富、带富”方法路径,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题。

建好“组织链”。在合作社上建立功能性党支部,再按区域划分党小组,组织党员、村民(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管理。村(社区)集体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实现股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推行该模式,构溪社区种养合作社建立的花椒园区发展态势良好,社员人均增收300元,社区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10万元。

念好“土地经”。为整合利用农村撂荒土地,由合作社党小组引导全家外出和无耕种能力农户签订闲置土地经营代管协议,分步规划、分类开发。对连片土地,由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对分散地块,组织党员群众集中耕种;对零星土地,由农户就近代种,真正把土地“不动产”变成致富“好金砖”。今年10月已整理撂荒土地200余亩用于油菜产业园建设。

算好“收支账”。在产业效益的分配上,由合作社组织,党小组牵头实施、分类核算,将50%的经营利润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就近吸纳贫困户、低保户入园务工,采取一天义工制、两天半薪制、三天全薪制计发劳务报酬。2020年仅前10个月,已支付劳务报酬10余万元。年底镇党委还将拿出专门资金用于激励优秀党小组和优秀党员,进一步激活党小组联富带富功能。

推行“党小组+义工队伍+社会组织”模式,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向心力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惠民利民为目的,把党小组、党员和社会组织、公益活动有机链接,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红色骑士带动“服务”。组织青年党员、专技党员成立“红色骑士义工队”。根据队员特长,分别设立医务、维修、助农、代办等4个分队。在疫情防控期间,义工队员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谱写了感人至深的逆行之歌,被《人民网》《阆中信息》登载。

供需结合解决“内困”。针对“老弱病残”等群体,以党小组为单位,以党员群众“结对子”为纽带,入户收集群众各类需求并分类建立台账,供需结合,及时引导辖区内社会组织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提供家电维修、助耕助收、义诊送药、代买代办等服务200余人次。

扩展服务引进“外援”。针对镇内义工专技不足等短板,由党小组牵头联系镇外公益组织,助民解困。目前已协调“阆苑爱公益协会”等多家镇外公益组织到该镇建立分会,定期开展健康咨询、上门理发、便民义诊、助学助困等公益活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为更好更全面地展示龙泉镇基层治理能力改革试点工作中的成效,目前“三馆合一”的龙泉镇镇史馆、构溪社区村史馆、改革试点展示馆,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下一步,龙泉镇将进一步以“党小组+”工作法为触媒,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胆开展创新示范,做好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环境保护三篇文章,着力打造“水墨龙泉、丹青构溪”人居福地,为阆中建设南充副中心、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贡献龙泉力量。(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