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坪:精耕都市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8-30 09:24:33 编辑:杨仁昌 点击:

胜观镇龙王塘村的荷花吸引游客

“立足产业基础,推进农旅结合、融合发展,打造西部‘都市农业’的示范区。”这是高坪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连日来,踏访高坪区乡村,到处都能看到都市农业的欣欣向荣、感受到乡村的喜人变化。

重点园区与辐射区域相依托

产业全覆盖 种养智能化

8月23日,沿着百公里柑橘产业长廊行走,柑橘一片连着一片,规范整齐,柑橘树郁郁葱葱,上面果子挂满枝头,到处是一派丰收图景。在阙家、青居、石圭等镇的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在勤奋地劳作,补栽果苗,管理产业,一派忙碌。在阙家镇鲜江村温氏循环农业基地看到,规范的养猪场、标准化的柑橘产业园,智能化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养猪场圈舍内安装有自动饮水、自动控料、温控系统等设施,柑橘产业园里的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系统、生物防虫等设施一应俱全。

据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高坪区始终将柑橘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充分发挥“中国甜橙之乡”的品牌优势,一手抓新基地建设,一手抓老基地提质增效,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出效益,在嘉陵江沿岸乡镇集中连片发展百公里柑橘产业带。

高坪区的柑橘产业,不仅规模大,而且“科技范”十足,以集约化、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等为特点的现代农业风采逐步展现。

据悉,高坪区先后引进柑橘新品种26个,建立柑橘新品种展示园、院士工作站新品种实验基地、柑橘无病良繁基地等;在田间地头,操控管理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本味农业、橙之源农业等柑橘基地以及走马、龙门、江陵等地的晚熟柑橘基地里,普遍建立了智能喷灌系统、自动化气象监测站等,通过手机安装APP软件,可实现水肥一体化远程操控;在机械化使用方面,自吸式运水车、自走式喷杆喷雾器、无人机开展田间管理等新设施、新技术得到极大推广。

近年来,高坪区坚持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填充、庭院经济补充的原则,抱团实施产业扶贫,强力发展嘉陵江流域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螺溪河流域蔬菜特色养殖生态康养产业带、中法农业科技园沿线特色观光产业带三条产业环线,连片发展柑橘、花椒、蔬菜等优势产业,覆盖168个行政村。同时,按照“联户建园、分村建园、联村建园、跨乡建园”的思路,相继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90个,形成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持续增收有机结合。

重点园区与辐射区域相依托,高坪的农业产业逐步实现了点、线、面、带的全覆盖链接。据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底,全区建成柑橘产业环线全长115公里,全区柑橘、甜橙总面积接近30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蔬菜播面34.2万亩,产值达8.6亿元;粮经作物种植总播面56万亩。

产业有了规模,土地也变得金贵起来,采取转包、租赁、股份合作、转换等多种形式,全区流转土地10万多亩,昔日一些“撂荒地”变成了“花果山”和“聚宝盆”, 土地利用价值得到大大提升。

农业发展与旅游发展相融合

村落变景区 产品变商品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助推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最终的目标。近年来,高坪区把旅游项目与文化项目、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农业”等,探索实践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阙家镇火峰村是一个依托旅游快速发展的生动例子。该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2016年以来,该村流转土地3000多亩,通过发展柑橘、李子、核桃等产业,林下套种经济作物,以土地流转、劳务承包、入股分红确保村民增收,全村35户105人全部脱贫,实现整村出列,并跻身为全省旅游脱贫示范村。

村里依托创建3A级景区这个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起了凤凰故垒景区,打造有凤凰寨采摘园、彩虹滑道等景点,拥有格桑花、三角梅等各类花卉及桃、李、梨花等3000余亩,成为远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据了解,今年3月复园以来,景区平时每天接待游客两三千人次,节假日达到五千人次,日高峰上万人次。8月21日,在这里还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光影盛宴”——首届3D激光水幕艺术节,再次“引爆”乡村旅游。

农旅结合让凤凰故垒景区一夜成名。阙家镇党委书记郑程介绍,“凤凰故垒的问世,有力助推了当地脱贫奔康。”据了解,凤凰故垒景区,带动了本镇及邻近乡的双河、寨坡、银花等4个村连片开发,规模流转土地6000多亩。

景区火了,不仅一些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也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将众多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出去。41岁的郑帮林是当地有名的养鸡户,他借助凤凰故垒的开发规模养鸡,年出栏上千只,20元一斤的鸡深受游客青睐。柑橘种植大户屈用平,种植柑橘面积10多亩,去年产量在1.5万公斤以上,他种的血橙也成为家门口过往游客的抢手货。

区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高坪区按长短结合、农旅结合、种养结合的思路,着力打造南前线“花果飘香”柑橘生态旅游线、南长线“花田锦绣”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线和金城山脉“竹木幽径”竹木干果低碳生态旅游线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成功打造出青青青林、川北第一桃镇、金凤山村、醉美橙乡等农旅结合示范园区(景区),全区有近7万村民依靠景区吃上“旅游饭”。同时,坚持做大文旅节庆活动影响力,近两年成功举办了甜橙采果节、桃花节、樱桃采摘节、花椒采摘节等节庆活动近百场次,“田间卖场”既乐了村民也乐了游客,促进了高坪区旅游经济迅猛增长,最终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今年尽管前几个月受疫情影响,但前6个月全区接待旅游人数仍然创新高,达到33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19亿元。

企业资本与零散资源相补充

农民变工人 村民变“股民”

发展都市农业,最根本的落脚点是既要让业主赚钱,更要让农民增收。高坪区相关部门要不遗余力建立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利益链条,从而实现重大资本与零散资源相补充。

竹编产业的从小到大,就是高坪区成功的案例。

8月23日,在长乐镇的竹编厂看到,工人们正在有序生产,启篾、编织、锁扣等各项工序有条不紊,不少农户在自己家里也忙碌着编织竹灯笼等,家家户户都是“加工车间”。

据了解,如今竹编产业在高坪区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竹艺公司及竹编合作社的引领下,全区各乡镇竹编点逐步形成了就地生产、企业收购、网络销售的竹编产业链。

2009年起,高坪区成立竹编合作社,当初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大多是斑竹、胜观等地的村民,如今延伸到10多个乡镇,加入合作社的有500多人。他们采取企业培训技术、兴办编织基地、回收初加工产品的方式,先后在倒马坎村、璧山村、东林寺村、胜利村等地开办竹编生产点10多个,培训村民5000余名。除了固定的员工外,有条件的村民只要按照公司的标准生产,企业都全部回收产品。如今,全区有上万村民参与竹编生产,每人每月收入1000元至3000元。

龙头企业支撑,乡镇一些曾经闲散的小学、办工场所成了竹编加工点,以前一些闲暇时靠打麻将度日子的村民离开麻将桌进入竹编厂,闲散资源盘活了,闲散村民成了“两栖”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加工竹编。

竹编产业不仅成为致富产业,竹编产品也成为旅游产品。高坪区竹编企业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品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如今,不仅在长乐开设了竹编传习所、展示厅,而且与社会机构合作,让竹编技艺逐渐走进课堂、走进培训机构,走进更多都市人的寻常生活。

据了解,高坪区近年来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产业园+贫困户”“公司+专合组织+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土地入股、产业周转金入股、小额信贷资金入股、“631”股份分红、返租倒包、“租金+股金+薪金”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农村产业项目快速落地,既极大撬动了社会资本的投入,又为广大村民拓展了脱贫增收的稳定渠道。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近500户,带动和引领1.4万多户村民增收致富。(周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