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和生态用地受到挤压,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矛盾日益显著,随之出现的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壁垒,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广泛关注,生态保护得到重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空间格局成为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统筹构建以生活功能为主导,生产功能为驱动,生态功能为保障的“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对于引导区域人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城乡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严守耕地红线,因地制宜,进行绿色科技生产。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宝贵的资源,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因地制宜。一是平衡占补。在耕地少且质量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继续推进仍需占用一定数量耕地,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坚持和执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控增量、挖存量、促集约、强占补,做到“少占”、确保“补足”。二是绿色生产。积极开展耕地综合治理和修复,并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加强农业资源养护,做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借助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弥补传统农业短板,立足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推进“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服务业”“农业+健康养生”,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实现区域居民增产、增收。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着力改变农村发展滞后、配套缺失的现状,让农村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强烈。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软环境,破除制约发展瓶颈。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好村级建制调整后半篇文章。整合农村资源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居住空间“小聚合,大整合”,吸引周边分散农户向中心集聚,通过“村改居”“农转非”“镇改街”等手段,变村民为居民、变村庄为社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打造高品质生活圈,促进“三生”融合。实施“产城融合”战略,构建集休闲、体验、商务、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场景,加速产业聚集,优化商业布局,完善商业体系,聚集人气商气,打造宜居宜业高品质生活圈。
严守生态红线,争取生态补偿,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空间作为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生态应急响应和处理机制。二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使命,继续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同时向上争取更大力度的生态补偿及下游反哺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突出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三是科学开发生态资源。科学划定“三区三线”,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协调自然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着力构建融媒时代宣传教育体系,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繁荣生态环境文化,增强全民生态建设意识和法制观念,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统一战线,并将生态效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南充市嘉陵区世阳镇 青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