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旅游 南充让非遗“活”起来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7-13 09:55:24 编辑:杨仁昌 点击:

“当当当、咚咚咚……”伴随着节奏感极强的鼓点声,白色幕布上,几名身穿古装的皮影人物翩然登场,光影之间,一出《张飞审瓜》的好戏精彩上演,逗得台下观众笑声、掌声不断。

近年来,南充通过“非遗+旅游”,把南充非遗产品与旅游有机结合,既拓展了南充非遗产品的宣传渠道与展示平台,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让市民与游客共享非遗文化,让古老非遗“活”起来。

如何进一步深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其与旅游有机融合?今年4月以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深入九区(市)县就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进行前期调研论证。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调研组走近非遗传承人、观看非遗展演、召开座谈会,就非遗保护、传承以及当下面临的困难进行详细了解。调研组认为,保护和培育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需要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非遗与旅游相得益彰

“方寸白布一盏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皮影,在清朝康熙年间流入川北地区,后经王文坤改造革新,集众家之长,融川北风情民俗之意趣而自成一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王皮影”。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流传了300多年的技艺,阆中建起了王皮影博物馆,成为皮影的创作、传习、策划中心,兼具展览、演绎、销售等多方面功能。“每一位来此的游客都能够体验到更立体的民俗风采与传承技艺,皮影的历史、制作、工艺,也将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川北王皮影传承人王彪说,每当有皮影演出的时候,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吸引着无数市民与游客入座观赏。

“在阆中古城旅游,没想到还看到了这项传统技艺的表演,不虚此行。”日前,到阆中旅游的游客王刚说,第一次带着孩子来古城旅游,在王皮影博物馆近距离接触皮影表演,也让孩子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

近年来,仪陇县依托丰富的“三乡”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非遗与旅游更是相得益彰。仪陇县剪纸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欣赏剪纸艺术作品、现场体验剪纸技艺。

在剪纸博物馆,游客可以品鉴到清代以来的刻纸、剪纸、撕纸等剪纸艺术形态。“目前馆内共收藏各类剪纸作品600件。”仪陇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仪陇剪纸源远流长,形成了丰满、精巧、秀雅、醇正的独特风格。馆内还设置了剪纸体验区,配备剪纸操作台、剪纸工具等,便于游客和市民体验。

除在传统展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式参观外,剪纸博物馆还邀请本土非遗项目“仪陇剪纸”传承人何小锵亮出看家本领,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让游客在参观体验中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今年4月29日,南充市2020年嘉陵江放牛季暨活跃五一假日文旅商贸经济活动举行,在启动仪式上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发布了五条经典线路,其中的“匠心匠艺·非遗之旅”颇受关注。

这条“非遗之旅”可在川北凉粉文化产业园感受舌尖上的美食,在高坪竹编非遗传习基地体验一根竹子变成精美工艺品的过程,在阆中张飞牛肉智能中央厨房近距离观看牛肉的制作工艺,也可以在保宁醋文化博览园品味一段历史悠久的醋文化,抑或是坐下来在古老的皮影戏中感悟时代的变迁。

在南充推出“非遗之旅”前,四川省文旅厅推出非遗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非遗之旅”,囊括10条非遗线路,其中蜀道三国非遗之旅路线,让游客依托蜀道沿线非遗资源深度体验三国蜀汉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条线路拥有三星堆博物馆、李白纪念馆、剑门关风景区、昭化古城、禹迹山大佛、升钟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鹤鸣山旅游景区等非遗聚集区域。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蜀道三国非遗之旅路线上有众多重点非遗项目,其中仅南充范围内就有嘉陵江中游船工号子、西充祥龙嫁歌、南部傩戏、四川评书(南部评书)、阆中老观灯戏,何家班皮影戏、金钱板、西充剪纸、阆中皮影戏、阆中春节习俗等。

“非遗之旅”以非遗项目为核心、以旅游线路为依托,以非遗传习所、非遗体验区和体验基地等为载体,通过产品设计、线路策划,推进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融合,与知名景区融合,与旅游服务融合,与旅游体验融合。“‘非遗之旅’促进非遗项目与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融合,推动非遗保护设施与旅游服务融合,对于提升非遗技艺传承与旅游互动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表示,“非遗之旅”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灿烂的非遗文化,同时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和价值。

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

4月22日至23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组在蓬安县周子古镇,观看了嘉陵江船工号子、薅草歌、采莲船、竹琴、莲箫、金钱板等10余项非遗表演。同时,还实地调研了蓬安县非遗传统工艺。在曹氏豆干坊,调研组仔细观看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询问生产工艺、销售渠道、销售业绩、县级保护措施等。近年来,蓬安县充分重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工作持续开展,特别是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不同学校选择不同种类非遗项目有区别地开展培训,成为全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

像蓬安这样的非遗项目,在南充市各地层出不穷,如何进一步与旅游深度融合,也是此次市人大专题调研的内容之一。

南充,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民俗民间艺术璀璨夺目,具有川北浓郁的地域特色。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0项。

近年来,南充市以国家级非遗“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为核心,成功打造了国际木偶艺术周、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同时,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强文旅融合,促使川北大木偶建立了峨眉山专场演出基地,市歌舞剧院驻点贵州茅台镇、成都街子古镇演出,市杂技团在上海、广州开辟了演出市场,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性。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非遗保护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工作迎来从过去的抢救非遗向创新非遗、发展非遗转变的机遇期。当下,南充正在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景区搭建非遗项目对接平台,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举办“非遗购物周”直播活动,不断适应市场和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南充文旅高质量发展。(南充日报 杨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