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抖音短视频的日活跃用户数突破了3.2亿,拍一段短视频、拍一段“抖音”已经成为全民普及的内容创作手段。
在短视频内容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过去,人们习惯用“网红”来指代那些个人特质鲜明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在短视频时代,热门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某个人。一只宠物、一次旅行、一项才艺、一则知识都可能成为让创作者被人熟知。我们对短视频创作者群体给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创意劳动者”。
在近日举办的抖音创作者大会上,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发布了《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者》报告。报告将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定义为创意劳动者(creative workers),并将抖音平台的创作者总结为时尚、美容、健康、教育、美食、动漫、才艺、宠物、旅行和明星十大创意行业集群(creative occupational cluster)。研究人员用问卷调研了2375份有效样本,并对50名创意劳动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探究抖音对创意劳动者工作收入、工作满意度、个人价值和生活质量等全方面的意义。
创意劳动带来了切实的收入
受访者中,有33.56% 的人认为自己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抖音创作。其中,15.96% 的受访者唯一主要收入来源是抖音,我们可将之视为“全职抖音创作者”。
有一位名叫 @PLUS大码曼力 的作者在接受研究人员在访谈过程中介绍了抖音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PLUS大码曼力 家里做服装生意、自己喜欢穿搭,便做了穿搭视频。后来因粉丝留言,“因为肥胖在生活中受到排挤,想变得更好看”,她开始在抖音发布穿搭视频,告诉大家胖女孩也可以很美很漂亮。“很多胖女孩不敢穿短裤,不敢穿裙子,他们说看我抖音能穿裙子,也就敢穿了,我觉得还蛮有成就感的。”
她做的视频深受粉丝喜爱,有粉丝一步一步地、手把手教她如何在视频上提供穿搭衣品的购买链接,又怎么跟卖商品的商家谈分成。她之前的工资是3000块钱一个月,做过主播也不挣钱。而在抖音,粉丝教会她挂链接后,她一个月最多挣过8万块钱。
创意劳动这份工作让人满意
近九成受访者表示,喜欢自己在抖音上做的事情。72%的人表示“很喜欢”。抖音创作者普遍对工作满意度较高。大家普遍赞同,这种劳动相对自由、顺从心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人、有成就感。
研究人员对一名专业厨师创作者进行了访谈,他的抖音账号名为 @李先生厨艺。他在2019 年春节后才开始在朋友劝说下玩抖音。一开始每天发一条视频,发到第三天,“那个视频一下爆火了”,然后开始涨粉;有一则美食教学视频点击过千万,一天涨粉了30 万。于是他有了信心,坚持到现在,几个月有了70多万粉丝。
关于创作,他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真实的,对别人有用”,因为“我做美食的,别人看到这个配方之后,回家人家一试做,哇,这个做着好吃,人家还想学,他才会去关注你。”他会在每天中午忙完下班的十几分钟,制作和发布短视频。“抖音对我来说,是一个分享自己的爱好(的平台)……我就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去帮助别人,我就去做帮助的事情。”
创意劳动让心理状态变好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短视频创作发掘出自己日常工作之外的创意才能与职业追求。在抖音上发布短视频、从事创意劳动,是创作者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对这个平台、对自己在平台上做的工作,总体上满意度都相当高。
那么,在坚持做了一段时间自己喜欢的事情,持续在一种“相当满意”的心情下工作,他们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研究人员从情绪、自我效能与人际关系感知3个维度进行了调查。
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从事抖音创作后,“我变得更快乐了”;这一项的平均得分为4.23 分(满分5 分)。85% 的受访者认为“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了,这项的平均分值高达4.34 分。
在自我效能方面,大约85% 的受访者表示,在抖音平台的创意劳动中,“我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本项平均分值4.32。
在社会关系层面,88.4% 的受访者赞同“我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85%以上的人赞同“我得到了朋友更多的认可”,约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得到了父母和家人更多的认可”。这三项的平均分值分别为4.42分、4.34分、4.02分。
@花姐珠宝店 的作者花姐在2012年不幸失去了行动能力,常年坐轮椅,不能出去工作。通过抖音视频创作,她获得了超过50 万名喜欢她的粉丝。借助流量,她开始在网上售卖首饰珠宝。她说:“网络骗子很多,但是大家都特别信任我,这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以前坐在家里不出去。现在有了更多的信心,更感激生活,更敢出去面对社会,不会像以前那样自闭。也获得更多信息,生活质量更高,自我价值得到很多提升。”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何威副教授在大会现场表示:“经过研究,我们证明创意劳动,可以是令人满意、让人快乐的,劳动者有机会变得更爱生活、更爱社会。”
宏观来看,类似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其社会意义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盈利与扩张,也不仅是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而是让它的亿万用户在消费者和生产者、受众与创作者之间随时转化,让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意劳动者,让创意劳动成为习惯,创新文化渐渐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