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18-07-15 08:56:18 编辑:刘映红 点击:

 
  详述  7月14日,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人向大家详细阐述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等。杨树摄(视觉四川)
 


 
  细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们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  杨树摄(视觉四川)

 
  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从四个维度“答疑”——
 
  广焦
 
  7月14日,成都金河宾馆,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从字面看,“一干多支”谈的是省内各区域间关系:以成都为“主干”,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等为“支点”,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透过字面,更多问题有待解答: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它究竟会给四川带来怎样的改变?对此,发布会从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本报记者熊筱伟
 
  立足贯彻看战略
 
  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基于怎样的考虑?这是发布会上记者的第一个提问。
 
  回答这个问题,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范波从一项中央战略说起: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具体到四川,中央有更明确的要求——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范波介绍,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今年4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它完全契合了总书记要求。
 
  立足省情看战略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要让成都“在前面拉”,也要让各区域“在后面使劲儿”
 
  新战略是落实中央要求,也是基于省情需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范波举了一组数据: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占全省17.8%的面积,贡献了60.6%的经济总量。而我省还有171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正是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
 
  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打了个比方,“水装满了就会溢出来,滋润周边,成都也应该承担类似的集聚和外溢效应”。范波进一步解释说:四川地处西部,必须有一个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吸纳优质资源要素,再“溢出来”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要成都“在前面拉”,也要各区域“在后面使劲儿”。对此“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给出的办法,就是打造“多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为什么“多支”不以城市为单位,而要形成经济板块?范波介绍,四川区域经济板块特征突出,就单一城市而言,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副中心城市。“只有抱团来深化分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才能实现集聚效益最大化。”
 
  立足规律看战略
 
  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也面临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窗口期”
 
  在范波看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诞生并不让人意外。
 
  他的佐证是改革开放40年历程:看全国,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扩大开放,聚集大量要素资源;之后再逐步推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再看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也无不是一城或几城率先突破,带动区域板块联动发展。
 
  “大家想(背后的)规律在哪里?”范波反问一句,紧接着给出答案: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类似,沿海与全国,都经历了类似“一干”与“多支”互动从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历程。“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诞生,顺应的是国家发展大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如果说上述规律彰示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必然性”,那么另一项规律则决定了它的“可行性”。
 
  发布会介绍,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看,当一个地区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去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50.4%,正处于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尤为重要。”范波表示。
 
  立足开放看战略
 
  认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要结合“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来思考
 
  发布会上一个观点引人注意:认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要结合“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来思考。
 
  这让不少与会记者感到不解:前者着重省内区域发展布局,后者则是对四川对外开放格局的总体谋划。一内一外,如何结合?
 
  “开放靠什么?靠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范波表示,资本等高端要素,是“用脚投票”。要吸引它们,得突出成都“主干”作用,通过它率先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进一步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开放。他特别提到前一天和多位省外新兴产业“大佬”沟通,后者纷纷表示对“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兴趣,愿通过成都进一步强化在川布局。
 
  “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本来也就是各区域打破孤立发展,深化分工协作,彼此‘开放’的过程。”西南财大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邓富华表示,这一过程必然会推动交通建设升级,从而为进一步开放提供通道。 
 
  长焦
 
  从“多点多极”到“一干多支”——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四川选择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此前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有怎样内在的联系?又有怎样的区别?发布会上,有记者发问。对此,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范波放宽视野,进行了一番梳理,同时学界专家也给予了阐释。□本报记者梁现瑞
 
  锁定一个目标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范波透露,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着眼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发展大局,做出了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数量由2012年的9个增加到2017年的16个。
 
  然而,从整体来看,尽管全省综合实力加快提升,但发展不平衡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在此背景下,新一届省委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目的是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从内在来看,“一干多支”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都瞄准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实际上,解决上述矛盾的努力由来已久。”长期研究四川区域经济的四川大学教授邓玲透露,历届省委立足省情和发展实际,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发展战略,到重庆直辖后,实施“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发展战略,再到2006年提出“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聚焦的都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坚持一个理念
 
  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
 
  关于“多点多极支撑”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异同,范波透露,前者侧重于推动各区域板块竞相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后者则是在做大区域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区域板块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一发展战略是省委立足四川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不另起炉灶,不提新口号。”邓玲认为,这种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是新一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执政理念。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由来已久,要彻底破除这个问题,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邓玲注意到,更加具体化是“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特征。比如对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就进行了具体化,干是什么干,支是哪些支,干和支是什么关系,都有更明确的交代。
 
  “也有创新。”在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小刚看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对此前全省宏观经济战略也有很多的创新发展,比如,首次提出了环成都经济圈概念;将大小凉山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放在一起,突出生态功能和脱贫攻坚,打破了简单以行政区划分经济功能区的传统思维。 
 
  焦点
 
  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靠什么
 
  □本报记者罗之飏
 
  7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谁能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哪些城市有望摘得全省经济副中心“桂冠”,成为副中心靠什么?发布会上,媒体密切关注。
 
  谁能入围?
 
  7个“热门”城市,也欢迎“黑马”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我省绵阳、德阳、乐山等7个城市明确为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被视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热门候选”。
 
  为啥是这7个城市被列为区域中心城市?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范波解释,首先是基于当前国家对四川经济发展做出的系列部署;其次是基于城市经济总量,7个城市GDP彼此之间差异都不大,但总量都位居全省前列;再次是基于城镇化水平考量。
 
  省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是不是这些城市就一定会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
 
  “这些城市有的是资源大市,有的区域位置独特,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各城市经济发展是充满变化的。”范波认为,不排除“黑马”出现的可能。
 
  如何“折桂”?
 
  看重经济规模,更注重发展质量
 
  如何摘得全省经济副中心这一“桂冠”,范波给出了一个关键词——干!
 
  “要靠实质性地干出来,拿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范波认为,这种干不是盲目地干,是解放思想,谋定后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地干,“我们期待竞相跨越发展的情形出现,期待出现好几个经济副中心。”
 
  “成为经济副中心,经济总量小了肯定不行。”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表示,“按现在四川的经济总量推算,成为全省的经济副中心,这个城市的GDP应该在3000亿元至5000亿元左右。”
 
  有媒体提到,既然全省经济副中心有了相对明确的GDP总量要求,那么能否用行政手段整合相邻市州做大GDP总量?范波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全省经济副中心一定是在整个格局中起到很大的引领作用,依靠行政手段整合并不能实现这种目标。”
 
  这会不会导致各市州一味追求GDP总量而忽视经济发展质量?邓长金认为在当前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全省经济副中心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规模,更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我省经济发展的“指挥棒”来看,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已明确作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这意味着是否节能环保,是否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债务风险是否过高……都将成为衡量各市州经济发展效益是否高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