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18-06-23 09:27:11 编辑:张林 点击:

  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全省凝聚共识——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入第3年,马上就要到交卷时刻了,我们的题做完了吗?”前不久,一场专题座谈会在绵阳举行。会场上,没有人评功摆好,更多是在找问题,求答案。

  为改革聚力,为创新寻路。这也是全省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创新的路该怎么走?改革的矩阵怎么排?下一步的重心何在?

  伴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共识在凝聚,方向在明晰,重点在显现。

  本报记者 梁现瑞 熊筱伟

  在对比中看紧迫

  纵横的对比让全省上下对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认识

  “5500万人口,市场主体550万个,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市场主体。”前不久,四川调研小组前往浙江,当地提供的一组数据让省科技厅的一位处长“震惊”了。此前,大家都知道浙江省经济活力足,但具体活跃到什么程度,却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这一次,算是切实触摸到了。

  回过头看四川,全省常住人口8000多万,但市场主体只有400多万个,远低于浙江,说明我省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优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广泛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四川被放置在更大的空间坐标中进行对比审视,一下子差距就显现出来,这让调研组成员更增了几分紧迫感。

  让人紧迫的数据还有很多:四川研发投入规模不足广东、江苏的30%;技术合同登记金额不到北京的10%,甚至只有陕西的50%;企业R&D投入强度排名全国第22位;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不到广东的20%、江苏的30%……

  新时代,要不要继续推进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步伐是要慢下来还是要快起来?对这些问题,此前社会上不是没有争议。大调研中,纵横的对比让全省上下对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认识。

  省委政研室一位处长回忆,在调研中,他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座谈会研讨会,都要求多说问题,少说或不说成绩,鼓励大家把基层最真实的问题反映出来。

  “尽管四川是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区,军民融合是中央赋予四川最鲜明的任务,但现实问题是,‘民参军’的门槛依然很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在绵阳的一次调研中,川东北地区各市州主管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齐聚一堂,对此前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会议从9时一直开到14时。

  在对标中明方向

  锁定更高目标,打造更高质量,铺排全新矩阵,注入全新内涵,在更高起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作出坚持改革创新的明确宣示,新的历史方位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必由之路。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夯实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在更高起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是本次大调研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高起点锁定高目标。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高起点体现高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推进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本身也要提高质量。如何提高质量?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要在提高改革方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改革的方向要准,瞄准现实问题;改革的方案要实,不能搞花架子,要精准施策;改革的效果要好,要坚持目标导向,持续跟踪。

  高起点体现新矩阵。进入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方向需要与时俱进,就四川来说,未来要重点瞄准创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域开放新机制,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推动全面创新改革等多个领域。

  高起点需要拓展新内涵。以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为例,调研组一直关注的是,农村改革已经走过几十年,下一步该怎么走?怎么才能让农业农村改革再上台阶?

  大调研中,思路渐次明晰:要在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各类资源“三权分置”,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山水林田湖草、文化遗产、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各类资源确权登记,为农业农村改革注入全新内涵,提升全新高度。

  在对话中明路径

  在增进改革共识、坚定改革信心、吃透中央和省委改革精神的同时,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

  一个县,改革办居然没有一个专职的干部。省级层面的改革方案已下发多日,但县级仍然没有完成对接。

  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经历,让调研组吃了一惊。他们发现,越是到基层,抓改革落实的力量越显得捉襟见肘。没有人,怎么抓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几年来,伴随着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该做什么?

  大调研中,一个答案浮出:抓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格外重视抓落实:“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落实总书记指示,大调研中,一个共识在凝聚: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创新,需要在增进改革共识、坚定改革信心、吃透中央和省委改革精神的同时,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见诸改革行动、见诸改革实践,一手抓改革方案制定、一手抓改革任务落实。

  如何抓落实?调研中,大家在讨论,也在对话。为了抓落实,大家明确,要构建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最先一公里”就是要加强改革谋划,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举措,对接中央专项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每年谋划几项起关键性作用的重大改革。“最后一公里”就是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督察制度机制,修订完善各地各部门改革工作绩效目标考核指标的设置及考核方法,建立督察结果通报和跟踪督办制度。

  为了抓落实,建议建立重大改革“一把手抓”和“抓一把手”责任制度。健全“一把手”带头抓改革制度并纳入年度改革工作督察考核范围,强化各级党委和部门“一把手”推进改革的主体责任。

  为了抓落实,要突出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三个重点,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个能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经济结合、科技金融结合三个通道。

  为了抓落实,建议要建立改革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改革容错纠错和问责追责机制,鲜明“改革创新者有为有位”用人导向。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重大人才引进专项,制定更具吸引力、突破性的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