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之荣:冬天山里开吊车 脚后跟都冻烂了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时间:2018-05-03 09:57:04 编辑:张林 点击:

  留着小平头、面色黝黑、身形瘦削,一身简单的条纹短袖和深色西裤。初次见面,陈之荣不太爱说话,目光里却透着一股纯净坚定。

  今年49岁的他是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重庆运输总公司一名吊车驾驶员。从1986年开始从事吊装工作,每日驾驶吊车辗转于川渝地区大山深处的油气勘探作业场所,一干就是32年。

  长期身处荒郊野外、远离家乡,重复机械地施工作业看似很枯燥,也很孤独,但他对此却有一种执着的信念:“反正就想着把事情做好,应该就是要干一辈子了。”

  18岁走进勘探一线

  时常忙到忘记今天星期几

  身穿红色工作服,头戴红色安全帽,眼睛注视着吊车起重伸缩臂杆的吊钩,手握推拉操纵杆,将数吨重的石油钻井设备吊起并放置到准确的位置上……过去30多年间,陈之荣就坐在小小的吊车驾驶室里,重复着这项工作。

  18岁进入石油行业的他,一开始就是在一线工作。石油钻井工作基本都是在荒郊野外,流动性大。“这里刚干完活,马上又赶去下一个项目。有时候睡到半夜,突发疑难险情,又要马上起来工作。不分工作日和双休,经常忙得不知道今天星期几。”

  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特殊,一年四季都必须穿着长袖长裤的专业工作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之荣穿了一件短袖。记者注意到,他的手臂特别白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黝黑且满是皱纹的手掌和脸。“干我们这一行的,每个人的脸都黢黑一张。”他笑着说。

  一年四季,冬夏两季考验最大。夏天气温最高达40多度,原先吊车内没有空调,陈之荣只好将一张毛巾搭在脖子上,擦擦汗又继续干活。经常干到一半,衣服就像淋过一身雨,被汗水湿透了。“冬天的山里尤其寒冷,由于一直坐在驾驶室,活动量少,脚后跟都冻烂了。”

  陈之荣说,刚开始工作时每次出去都觉得很难熬,心里想着赶紧把活干完就回家。后来逐渐适应了,反正都要把事情做完了才能走,着急也没有用。

  运输钻井设备进山

  12公里山路走了7个小时

  入行32年,面对国产大型吊车装备日新月异的升级换代,陈之荣也从未停止过学习。一有时间,他就开始钻研吊装技术,阅读相关书籍,和设备制造商、维保人员沟通交流,对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如数家珍。他谦虚地说:“小型的吊装设备故障,基本都能自己解决。”

  对于陈之荣来说,操作吊车装备并不是最难的。由于石油勘探场所大多是在远离城市的大山深谷中,最常遇到的困难就是“路难走”。“弯急、坡陡、路险,大部分山路都紧邻悬崖峭壁,有时运输设备进山,可能10公里左右的路程要走四五个小时。有时雨太大,把路冲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015年10月底,宜宾市珙县上罗镇某钻井队施工,需要吊车提前就位,陈之荣驾驶75吨大吊车前往。到钻井队的道路是新建的盘山公路,短短12公里盘山公路,全部紧邻悬崖峭壁,平均路宽3.4米。此时天还下着雨,路面经过大量雨水冲刷浸泡变得松软,车辆碾压上去就要下沉20厘米左右,陈之荣只有一边不停地铺垫条石,一边以时速不到5公里的速度前行。每行驶100米,他就要下车,步行到前方100米左右位置进行风险评估,再驾车继续前行。最后,他花了7个多小时顺利到达钻井队,确保了工程按期顺利开工,此时全身衣裤都已经湿透。

  一辈子扎根石油事业

  退休后想多陪陪家人

  陈之荣话不多,采访时总是说两句就停下来,望着远处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形容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可能因为平时都是一个人单独工作,也没有几个能说话的人。

  长期远离家乡,他牺牲了很多个人生活和陪伴家人的机会。2005年的一天,陈之荣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说父亲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但由于工作原因没能及时赶回去,只有妻子一人忙前忙外。等到几天后结束工作回到家时,父亲已经从手术室出来了。“父母都还是比较理解,家属肯定也有意见,但是也没办法,我们工作性质就是这样。”他内疚地说。

  每次外出一个项目地,好几个月才能回一趟家,最长的时候半年才能回去一次。陈之荣觉得,自己多多少少对家人有些亏欠,休假回家时就喜欢给家人做做饭,退休后希望陪家人到处走走看看。

  谈及未来,他想法明确,那就是安全平稳的开好吊车。“年轻时候的愿望就是想把这个工作干长久,现在看来应该就是要干一辈子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熊英英

  人物名片

  陈之荣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重庆运输总公司吊车驾驶员。从1986年开始从事吊装工作,每日驾驶吊车辗转于川渝地区大山深处的油气勘探作业场所,一干就是32年。201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